海地震後的一天一夜:危機好像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海地震後的一天一夜

“海地的危機好像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海地企業家馬克·阿蘭·布西柯(Marc Alain Boucicault)説,“海地的問題需要很多年才能解決,而我們甚至還沒有開始。”

當地時間8月14日,一場地震讓這個本就不平靜的加勒比海島國再次陷入混亂。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地震信息網消息,當地時間8月14日7時29分(北京時間14日20時29分),海地西部尼普斯省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此次地震影響範圍甚廣,整個加勒比地區都有震感,包括古巴和牙買加。

海地南部的萊凱是此次地震的重災區,街道上充斥着尖叫聲,民眾走上街頭尋找親人、資源和水。

距離震中150公里的海地首都太子港也有震感。太子港居民呂克森·塞納蒂斯(Lucson Senatus)告訴新京報記者,地震大概持續了25秒,那時他正在家中,房屋有明顯晃動,他直接從屋內跑到街上。

正在海地南部省阿坎鎮救援的當地醫生對新京報説,海地目前情況十分嚴重。

就在一個多月前,海地總統莫伊茲在住所遇刺身亡。隨後,海地進入政治動盪之中,“總理之爭”剛告一段落,如今再遭自然災害侵擾。

地震、颶風,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加上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海地未來面臨的挑戰或許遠未結束。

“一次重大人道主義災難”

當地時間8月14日7時29分,海地民眾還在享受平靜的週六清晨。突然,房屋、牆體驟然晃動倒塌,所有人始料未及。

地震發生時,太子港居民娜奧米·埃紐斯(Naomi Verneus)還在睡夢中,牀突然大幅晃動,將她搖醒,意識到發生什麼後,她立刻從住所中跑了出去。“我連鞋都來不及穿,我能做的只有逃跑。”她對美聯社説。

不是所有人都有逃生的幸運。

據美聯社報道,截至目前,海地7.2級地震造成至少304人死亡,1800餘人受傷。海地民防總局的一份不完全報告統計指出,地震還導致數百座民宅倒塌或受損,不少大型建築倒塌。在受災最嚴重的地區,道路、房屋和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據新華社報道,當地華僑介紹,沒有華僑華人在此次地震中傷亡的消息。

“海地目前狀況非常糟糕。” 海地救援醫生讓·保羅告訴新京報記者。

地震發生後不久,保羅立即前往海地南部省阿坎鎮社區轉診醫院,救助受傷民眾,面對眾多的傷者,醫院人手嚴重不足。

除了醫療人員匱乏,基本資源供給也成問題。保羅指出,不只是醫院沒有電力,近兩個月以來,當地很多家庭一直處於斷電狀態,煤氣也停止供應。

如今,海地已經進入為期一個月的國家緊急狀態。

14日上午,海地新任總理亨利前往地震受災地區,查看損傷情況。亨利表示,這次地震是一次重大人道主義災難,海地衞生部已開始向各地醫院分發物資,以應對醫療衞生資源不足。受災最嚴重的城鎮幾乎被夷為平地,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廢墟下找到儘可能多的倖存者。

亨利在社交媒體上寫道,“我呼籲所有海地民眾團結一致,形成共同戰線,一起面對當今的複雜局勢。”

然而,政府的救援工作進度一度受阻。海地民防機構表示,地震引發了山體滑坡,導致連接重災區的萊凱和熱雷米之間的主要道路被堵塞,救援工作受阻。此外,由於互聯網服務不穩定,相關死亡和損失的信息遲遲無法傳遞至太子港。

在政府資源到來之前,民眾只能“自力更生”。

太子港居民威爾納·博蘇(Wilner Bossou)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他在新聞中看到,萊凱的民眾早就自行組織起來幫助廢墟下的傷者。

經歷了一天的救援工作,入夜仍要警惕餘震。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數據顯示,海地發生7.2級地震後,該地區持續發生餘震。美國地質勘探局地球物理學家卡魯索(Paul Caruso)表示,餘震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

專家表示,海地大部分民眾居住的房屋都不防震。CNN氣象學家艾莉森·欽查爾(Allison Chinchar)指出,即便餘震沒有那麼強烈,也會使更多的建築物受到破壞。嚴重受損的房屋可能在餘震中倒塌。

保羅説,阿坎鎮的餘震非常強烈,所有醫護人員和傷者都不敢留在醫院。到了晚上,醫院基本沒有任何人。他也打算和眾多民眾一樣,直接在大街上過夜。

“這個國家的危機好像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這次地震也喚醒了海地民眾塵封了十餘年的回憶。

“地震發生的那一瞬間,我整個人先是震驚恍惚了一下,就像是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2010年地震的記憶突然全都回來了。” 博蘇説道,他是2010年海地地震的親歷者。

據CNN報道,2010年1月12日,海地發生了“毀滅性”的7.0級地震,震中位於太子港西南方25公里,摧毀了太子港大片地區,地震造成22萬-30萬人死亡,另有30萬人受傷,最初約有150萬民眾流離失所。

美國地質調查局地球物理學家威廉·耶克(William Yeck)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本次7.2級地震和2010年地震發生在相同的斷層帶,釋放的能量大約是2010年地震的兩倍。

與2010年不同的是,海地此次地震發生在距離海地人口密集區較遠的地方。大約有250萬人居住在震中50英里範圍內。相比之下,2010年地震時,有約650萬人居住在震中50英里範圍內。新華社援引海地當地報道稱,本次地震造成的直接人員傷亡將低於2010年的地震。

儘管上次地震已經過去了11年多,海地卻一直沒能從2010年的地震中徹底恢復過來。據美聯社報道,在2010年毀滅性地震後,海地應對混亂,救援物資遲遲無法抵達有需要的民眾手中。6年後,海地又遭遇了颶風“馬修”。颶風給海地的基礎設施和農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導致至少600人死亡。

縱觀歷史,海地多次遭受自然災害。這裏位於加勒比海,是主要的颶風和熱帶風暴區域。1998年至2018年,海地已經遭受了10次颶風和其他熱帶風暴的襲擊,幾乎每次颶風登陸都會導致海地局部地區出現洪水,甚至造成生命損失。

眼下,海地即將再次迎來熱帶風暴“格蕾絲”的侵襲。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佈消息稱,熱帶風暴“格蕾絲”已經在大西洋洋麪生成,預計將於當地時間8月16日深夜或17日清晨登陸。

美國氣象部門稱,目前熱帶風暴“格蕾絲”最大持續風速已經達到每小時65公里。CNN指出,一旦“格蕾絲”登陸海地,海地可能會遭遇熱帶風暴強度的大風和暴雨,而這或將進一步導致海地局部地區出現洪水和泥石流,熱帶風暴或加重災情,並加大地震救援難度。

持續混亂的局勢

除自然災害之外,近年來,海地社會一直動盪不斷。

在一個多月之前,海地總統莫伊茲在住所內遭遇刺殺。然而,直到現在,總統被殺一案依舊是迷霧重重,海地警方已經拘捕了數十名犯罪嫌疑人,莫伊茲遺孀瑪蒂娜認為,刺殺事件的幕後真兇仍在逍遙法外。

刺殺案件撲朔迷離,海地政局也因此陷入了權力真空之中。海地前總理約瑟夫一直代行總統職權,並得到了聯合國和美國的支持。實際上,莫伊茲此前已經任命了前政府部長亨利為新任總理,約瑟夫本應在莫伊茲被刺殺那周下台。

“總理之爭”大約持續了兩週之久,海地新政府才舉行就職儀式,由亨利出任新一任海地總理。就此,海地政局在政治動盪中略有平復。

亨利在就職演説中表示,海地新政府首要任務是恢復社會秩序,確保國家安全,為組織總統和議會選舉創造條件。新政府將優化投資環境,努力修復新冠疫情和社會犯罪衝擊下的海地經濟。另外,亨利還要徹查總統遇刺事件,將罪犯繩之以法。

其實,早在莫伊茲被刺殺之前,海地就處於混亂之中,由於通貨膨脹、食品短缺、政府腐敗,海地的抗議活動已經持續了幾個月。

BBC指出,自莫伊茲出任總統以來,他的執政局面很不穩定。一方面,莫伊茲未能舉行議會選舉,導致海地議會停止運作,一直通過下達政令來治理國家,這也引發了反對派的不滿。另一方面,由於2015年的選舉結果因為舞弊指控而被取消,海地不得不舉行新的投票,因此造成了一年的拖延,就此海地反對派對於莫伊茲的總統任期終止時間也有一定爭議。

此外,海地致命的幫派暴力也一直在持續,僅在今年內,太子港就有數百人死於幫派暴力。幫派暴力在海地的發展與壯大也與海地自身政治有關。美聯社指出,海地幫派長期由有權勢的政客及其盟友資助。這進一步放任了海地幫派發展,還導致幫派勢力獲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

“把問題交給海地人自己解決”

關於海地地震的緊急援助,國際社會表達了支援態度。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社交網站上發文表示,對海地地震逝者表示哀悼。聯合國正在努力支持當地的救援工作。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太子港代表處指出,現在地震災區急需食物、藥品以及清理廢墟的重型機械設備等物資,還需要立即設立緊急避難所安置災民。世衞組織和泛美衞生組織也表示,已經着手評估向海地提供緊急醫療援助的可能性。

周邊國家也提出要對海地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包括美國、智利、墨西哥、巴拿馬、多米尼加、哥倫比亞、阿根廷、秘魯、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都表示了對海地援助的支持。

不過,由於過去的受援助歷史,海地民眾總是對國際援助持有一定懷疑態度。博蘇説道,“國際援助總是給到海地後卻被一些人拿走,像沒得到援助一樣。”

以2010年地震的國際救援為例,《華盛頓郵報》指出,原本海地民眾希望通過外國援助能夠重建海地,給這個國家一個全新的開始。沒想到的是,2010年地震後,海地的危機似乎越來越深。

一切不是憑空發生的。《紐約時報》指出,自2010年海地地震以來,國際社會向海地提供了近130億美元的援助,但是多年來,海地依舊貧窮且治理不善,海地的機構資金被一步步掏空,但這筆錢並未用來實現國家建設。

海地政府系統薄弱部分原因與國際援助有關。美國和平研究所的一份報告曾指出,海地似乎變成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共和國”(Republic of NGOs),國際援助人員正在履行本該由政府官員履行的職能。

另外,國際援助還讓海地形成了依賴文化。海地活動人士表示,海地就像是隻依賴國際社會維持生存的“被援助國”。這筆錢在海地扮演了複雜的角色,一方面,它為這個迫切需要人道主義援助的國家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服務和物資;另一方面,海地政府幾乎沒有動力進行重建國家所需的機構改革,因為海地政府相信,每次局勢惡化,國際社會都會慷慨解囊,這就讓海地的腐敗、暴力以及政治癱瘓問題層出不窮。

“儘管仍有呼籲國際社會對海地進行干預的聲音,但重要的是,當我們退後一步看海地的局面,就會發現正是國際干預導致了海地目前的樣子。”華盛頓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傑克·約翰斯頓(Jake Johnston)指出。

曾在2006年至2009年擔任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協調副特別代表的喬爾·布特魯(Joel Boutroue)表示,不僅僅是在海地,自身脆弱的國家,發展機構往往要與空殼的公共行政部門,以及造成局勢現狀的政治精英展開合作,這隻會加強該國家的政治現狀,而非改善。“就此來説,這些年國際社會對海地的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失敗了。”

據《紐約時報》報道,長期以來,海地民眾一直希望海地能夠進行機構改革,但海地民眾的需求總被擱置一邊。海地政策專家艾曼紐拉·杜永(Emmanuela Douyon)指出,國際社會需要停止把他們認為正確的東西強加給海地,轉而考慮海地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地震、颶風,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加上政局不穩、社會動盪,海地未來面臨的挑戰或許遠未結束。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網站6月17日消息,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安理會海地問題公開會上發言指出,聯合國近30年來為幫助海地做出巨大努力,投入大量資源。目前看,這些努力和資源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海地人民依然苦難深重,海地國家依然前途渺茫。聯合國現有的輸血、供氧式幫扶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不可持續。

耿爽重申,海地問題沒有外部解決方案,海地必須走上獨立解決自身問題,實現自主發展的道路。現在是認真思考幫助海地人民的新思路與新辦法的時候了。聯合國、捐助方、地區國家和美洲國家組織等應共同探討如何幫助海地走出危機、步入正軌。安理會應總結以往經驗教訓,根據形勢發展,認真考慮聯合國未來在海地的存在問題。秘書處應結合聯海辦今年10月授權到期,就此提出合理建議。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羅伯特·法頓(Robert Fatton Jr。)也對新京報記者指出,由於國際干預已經在海地存在,所以現狀更為複雜。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國際干預儘量不參與最終的決策過程,努力讓不同黨派的政治人士聚在一起,然後把問題交給海地人自己解決。

新京報記者 欒若曦 見習記者 侯吳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976 字。

轉載請註明: 海地震後的一天一夜:危機好像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