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8月19日,美國媒體彭博社刊登了題為《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的評論文章。

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美國從駐阿富汗使館撤離場景

本文作者為專欄作家馬克·貢洛夫,儘管資料顯示他曾為多家美媒評論版塊撰寫文章,但至少在這篇類似“美國侵略阿富汗總結”口吻的文章中,筆者還真沒看出他的專業水準。

即使站在美國的立場,作者也承認美國在阿富汗的失敗,而且倉皇撤離的過程中醜態百出。但緊接着這位作者表示,比失敗更慘的,是被中國等對手無情嘲笑。他聲稱,在社交媒體上,中國官方和民間“在從美國的難堪中找樂子”。

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筆者實在不知道這個“更慘”要從何説起。即使不提這個在美軍戰火下千瘡百孔的國家,不提流離失所的百姓,作為一個美國人,是不是起碼該掛念下自己在當地還有一大批沒能撤離的同胞吧?跟這些人比起來,中國網友對這個侵略者的調侃能算什麼“慘”?

從後文看,“賣慘”似乎只是馬克·貢洛夫立的“靶子”,他的實際用意則是用猛錘這個自己立的“靶子”,來對中國等方面進行敲打。

最先被他點名的自然是我們中國。大概是某種帝國主義的思維慣性,他想當然地認為中國在覬覦阿富汗的各類資源,以及設法從當地獲取商業利益。因此,他以一種“這裏水很深,你們把握不住”的架勢警告中國:“這個原教旨主義國家,可是緊鄰中國新疆的。”

隔空“勸”完我們,作者下一個敲打的是跟隨美國的西方盟友們。作為“老大哥”,作者警告説,美軍從這裏撤了,美國也不想當“世界警察”了,因此“歐洲盟友將面臨新的恐怖主義威脅和難民危機”,並稱這些國家現在“笑不出來了”。

但作者恐怕忘了,美西方國家在過去20年裏遭受的恐怖襲擊和難民危機,幾乎每一次都發生在他們武裝入侵、強行干涉別國內政後。正所謂“霸權主義是恐怖主義的根源”,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美國在當地是問題的製造者而非解決者。

類似這樣舉例不當導致“洗地變打臉”的話,在文中並不少見。全文最離譜的部分,則是作者把本次撤離和越戰關聯的部分。

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在逃離西貢時,坐上撤離飛機後將越南難民一拳打下飛機的美國僑民

面對全世界對美國撤離的指責,美國總統拜登曾刻意強調,辯稱“這不是西貢”,希望將撤離阿富汗的行動和當年逃離西貢的恥辱時刻撇清關係。結果這個作者説“美國在越南遭遇過類似的恥辱,但美國又緩過來了,我們不僅攢下了相關的經驗,還知道怎麼用這些經驗擊敗對手。”

好傢伙!美國總統正為摘掉“西貢重現”的黑歷史標籤焦頭爛額,這位來幫忙的美國作者,突然把標籤一把抓起,“啪”的一下給他狠狠貼回了腦門上。

筆者不知道他説的“經驗”指的是什麼,但想必不是啥正經東西。

和當年越戰類似,美國對阿富汗的侵略行動,同樣是為了自己的區域霸權、同樣是倚仗強大武力而目空一切,不僅給當地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也讓自己深陷戰爭泥潭,最後只能丟下爛攤子一走了之。

對於上述這些真正的經驗,美國看來是一點都沒有吸取,無非是後腳剛從越南的泥潭裏邁出來,前腳就直接踩進了阿富汗。真要説美國人在“經驗”上學到了什麼,那恐怕也只能是這麼一條:美國從不吸取歷史經驗。

作者在標題裏談到“不幸”這個字眼,他提了美國的“不幸”,提了自己歐洲盟友的“不幸”,也為中國腦補了一個未來的“不幸”,唯獨就是沒提到這場曠日持久戰爭中真正最不幸的羣體:阿富汗人民。截止到現在,筆者也沒有看到幾家美國媒體,能勇敢地站出來面對自己傷害了的當地民眾,看着他們的眼睛説一聲“抱歉”。

這樣看來,所謂“用經驗擊敗對手”,原來指的是在最落魄的時候,怎麼厚着臉皮倒打一耙攻擊圍觀者,給自己創造各種角度洗地和找補了。想學這個,跑去阿富汗幹什麼呢?直接閲讀學習中國的《阿Q正傳》不就好了?

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作者:梁由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0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享受美國不幸”的時間不多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