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採訪過鄧小平的意大利名記者,為何給中國這樣的“忠告”?

黨的百歲華誕之際,《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正式發佈。提升軟實力,有了一份清晰的路線圖。

對一座城市來説,“軟”往往決定着方向,有時甚至比“硬”的更硬。軟實力,其實是一種“浩然之氣”。曹丕説“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百年風雲際會,上海在其間出現的一代代傑出人物,一大串響噹噹的名字,各領風騷而貫穿一體的,不就是“文氣”?今天,上海是全國的上海、世界的上海。當好“龍頭”,追求“卓越”,若無四海依託,能聞雲間龍吟?上海日常展現的海納百川的文氣和大氣,源於對祖國、對人類世界的深摯大愛,它就是比“硬實力”更硬的軟實力。

更加主動地提升城市軟實力,須從大處佈局、細處落子,所謂於細微處見精神。“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一座國際大都市應該處處體現這樣的精神底藴和人文胸襟;更好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真正彰顯了中華品格的民族“海派”,真正融入了地球文化的世界“江南”,真正昇華了“紅色”基因的人類進步旋梯。

我記得小時候猜過這樣一條燈謎,“船出吳淞口”,打一座城市名,謎底即上海。而今回味這條謎語,感覺它展開的更是一幅開放的風景。大上海的“大”,不是突如其來、橫空出世的。上海在早前的人口體量及文化地位在蘇州之下,甚至還比不上松江。後來逐漸躍居江南第一,如今更影響全球。這其中,開放是重要因素。及至今天,上海的戰略地位、經濟貢獻、法治文明,更顯舉足輕重。上海灘之“大”,不在排行,尤在格局、在情懷、在對國家對民族對世界的責任。上海文化的情懷和胸襟,從來就是一種責任和氣度的深度融合。

説到軟實力,我想起一位西方人對我們説過的話。1993年秋,訪問過小平同志的意大利記者奧莉亞娜·法拉奇,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説,“由於非常熱愛你們(中國人),也產生了兩種擔憂:一種是將來你們不要太模仿我們了,模仿西方社會的錯誤和荒謬。這樣就會忘記你們的傳統,忘記你們是中國人。第二種是這麼大的變化,如果,結果僅僅是經濟上的,而忽略文化精神方面,那麼任何變化都不會是好的、真正的變化。”法拉奇還説,“生活得更好,並不一定意味着要有錢”。言下之意,除了有錢,我們還要有一些更重要的東西。

今天,重新尋思法拉奇的這一番“忠告”,我們對如何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當有啓示。“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城市,有了充滿愛的文化胸襟,必然神清氣爽,藴藏的、孕育的、耕耘的、開掘的、遠播的一切美好希望,才有可能在一個又一個金秋兑現為豐碩的果實。多少年來,多少年後,這累累碩果,硬實在肩,潤軟在心,人們會有更甜蜜的笑容。“軟”決定了愛的方向,永遠比“硬”的更硬。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何振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75 字。

轉載請註明: 這位採訪過鄧小平的意大利名記者,為何給中國這樣的“忠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