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6月13日報道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6月11日報道,中國並不是七國集團(G7)成員,但中國話題很可能會在該集團近兩年內的首次面對面峯會上佔據重要地位。
報道稱,在就任美國總統後的首次出國訪問中,預計拜登將試圖説服盟友與華盛頓一道,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
報道注意到,一些國家也受邀參加此次峯會,比如澳大利亞。這個所謂“新興聯盟”很可能會進一步與北京對抗。週四,中國外交部抨擊拜登拉攏盟友反對中國的計劃,指責其“鼓吹對抗”。
但與此同時,中國也日益認為,G7是歷史的殘餘,其影響力——以及參與國的影響力——正在下降。觀察人士沒有忽略的事實是,是G7對中國作出反應,而不是中國對G7作出反應。
報道指出,這些國家是否願意冒損害與北京雙邊關係的風險還有待觀察。事實上,隨着世界開始從這場大流行中復甦,許多西方國家仍然依賴中國市場和投資。
另據美國《政治報》網站6月11日報道,儘管美國政府試圖在所謂團結盟友反對北京方面取得進展,但專家指出,它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有限。
報道指出,G7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能力可能受到更多限制。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傑克·沙利文7日聲稱,它將優先資助所謂氣候友好型項目,同時將包含嚴格的監管標準。
專家警告説,這些規定可能使所謂“清潔綠色”倡議的貸款與“一帶一路”的資金相比毫無吸引力。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的凱文·阿克説,這項倡議“進退兩難”。如果它對貸款附加太多條件,就有可能把項目拱手讓給中國。
又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6月11日報道,拜登應對所謂中國挑戰的方式更符合歐洲的政治敏感性。此外,拜登近幾個月作出一系列有助於改善美歐政治氛圍的姿態。
然而,美國和歐盟在如何應對所謂中國挑戰方面仍存重要分歧。原因之一與它們理解多邊主義的不同方式有關。拜登實際上優先考慮“小多邊”(而不是多邊)論壇,例如G7或“四方安全對話”。這種“小多邊”與歐盟概念中更寬泛的多邊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歐盟主張包容所有人的多邊框架,其中也包括中國。
此外,德國《商報》網站6月11日也發表題為《束手無策者的俱樂部》的文章稱,G7峯會發出一個不太積極的信息:峯會有些過時。
文章指出,在對華問題上尤其如此。“孤立中國”是拜登公開宣稱的政策。當前,任何接近北京的外交嘗試都會被華盛頓視為一種軟弱,甚至是對所謂聯盟的“背叛”。
文章表示,歐盟面臨艱難的走鋼絲局面。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不想與中國決裂,因為歐洲的損失會比美國大得多。
文章還指出,在經濟上,歐盟比美國更依賴中國龐大且增長迅速的市場。歐盟與美國有很多共同利益,但並非完全一致。
文章強調,所謂“美國民主”的光環早已消失。新總統拜登不夠激昂的言辭無法抵消一切——混亂的特朗普時代、對國會大廈的衝擊以及兩極分化的美國是否很快會將一位“特朗普二世”送入白宮的不確定性。
文章認為,歐洲應繼續走政治解放道路。這不是要限制“西方價值觀”,只是為了消除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