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模範”李偉國:“大陸始終是台青打拼的首選地”
“勞動模範”李偉國:
“大陸始終是台青打拼的首選地”(台青追夢大陸①)
有一羣年輕人,他們跨過淺淺的台灣海峽,來到大陸充滿生機的廣袤土地。或求學、或就職、或創業,他們雖然經歷不盡相同,但心中都有一顆火熱的種子。辛勤耕耘、紮根融入,他們在大陸尋夢、逐夢、築夢、圓夢,唱響奮鬥之歌,不負青春韶華。
而他們與大陸青年之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校園裏,他們是同窗;職場上,他們是同事;創業中,他們是同伴。伴隨着兩岸交流的大潮,兩岸青年越走越近、越走越親、越走越好。
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報道“台青追夢大陸”,深入採訪活躍在祖國大陸各地的台灣青年,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歷,鼓勵並期盼更多台灣青年搶抓機遇,“登陸”發展,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編 者
聽台灣青年李偉國介紹自己的經歷,記者突然有種感覺:這個小夥不喜安穩、不怕折騰。
來大陸發展之前,李偉國在台灣有着很好的起步。研究生畢業後,他進入台北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憑藉才幹快速升遷,年薪不菲,但隨之而來的是職業天花板。“我可以預期自己5年甚至10年後的樣子,心裏忍不住一陣不甘。”2016年5月,經過對未來發展的反覆思考,李偉國最終決定捨棄在台灣舒適的工作和生活,到北京發展。“大陸市場比台灣大很多,很難猜到自己未來會怎樣,這樣的人生更有挑戰性。”
就這樣,李偉國開始“折騰”自己。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龍湖地產北京分公司資深置業顧問。“公司招我時也不太有把握,不確定我能勝任哪些工作。我説願意做第一線銷售,先接地氣,起薪低也沒關係。”那段日子,李偉國煩躁過、焦慮過,壓力一點也不小。兩岸市場規模的差異、表達方式、商業習慣、市場氛圍的差別,都需要一一適應。慢慢地,他的耐心誠懇贏得客户信任,銷售業績上來了,上司也誇他“敬業、靠譜”。他説:“在這段時間裏,我最寶貴的收穫是對大陸的真切體驗,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2017年4月,李偉國的事業迎來轉折。他加入由中民國投(北京)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創立的華燦工場,成為這個創業孵化器的總經理。“很多台灣青年對大陸市場是渴望的,但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也會因為兩岸體制差異,產生認知上的差距。”李偉國加入的華燦工場,是基於推動兩岸新鋭設計競賽“華燦獎”成果轉化,在民革中央大力支持下成立的,目標是幫助台港澳同胞、海外僑胞解決在大陸創業過程中缺錢、缺人、缺資源等痛點問題。
3年多時間,李偉國的事業飛速發展。2018年,華燦工場從北京拓展到四川成都;2020年,廣東的華燦工場珠海空間開始對外運營。3個實體空間共逾1.1萬平方米,公司還在台北設有辦事處,未來計劃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開展布局,服務更多有意來大陸發展的同胞。李偉國也因其奮鬥和貢獻,獲得諸多榮譽——2019年獲得北京“海淀青年五四獎章”,2020年成為四川省首位獲得“勞動模範”稱號的台胞,這些都是對他工作的極大肯定。
“截至目前,華燦工場累計孵化企業超過700家,其中台企62家。54位台灣青年在華燦工場實習、就業,接待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嘉賓約4500人。”在北京、成都、珠海3個城市來回辦公,李偉國的生活“累並快樂着”。為了便利工作生活,李偉國在四川辦理了台灣居民居住證。“這讓我實現了出行、住宿、餐飲等網上預訂、取票的自由,真的太方便了。”
熱心兩岸交流的李偉國還是中華青年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他説台灣媒體上有一些對大陸的負面報道,導致不少島內民眾不瞭解大陸的真實情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民進黨當局的一系列操弄讓兩岸交流蒙上陰影。不過,即便如此,這段時間他們還是收到一些台灣青年想來大陸尋找人生機會的諮詢,而且決心還不小。“兩岸青年期盼交流合作的真切願望,誰也擋不住。我會建議他們先來大陸實地考察,全面瞭解利弊,也會提示風險,絕不‘忽悠’。如果對方下定決心要來這邊創業,我們會全力幫助他落地。”李偉國説。
“沒有誰的創業之路是輕輕鬆鬆的。”李偉國表示,不管多艱難,大陸始終是台青打拼的首選地,到大陸創業仍是一件充滿誘惑力的事情。他形象地將此比喻為“學游泳”的過程,“剛開始大家都會嗆水,但只要方法得當、懂得堅持,你就能學會游泳。”
汪靈犀
【編輯:李赫】
<script>window.FWBA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