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治理後的北海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內水清岸綠、白鷺翩躚。 翟李強 攝
中新網南寧1月22日電 題:中國最潔淨海域繪就生物遷徙通廊綠色畫卷
記者 馮抒敏 楊強
迎着冬日暖陽,廣西北海市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內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白鷺翩躚……市民或閒庭信步,或休閒娛樂,盡情享受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就在數年前,這裏的數千畝紅樹林以及海洋生物曾面臨生存威脅。
圖為治理前的北海馮家江。廣西自然資源廳供圖
馮家江貫穿北海市區,中下游分佈有大面積的紅樹林、海灘,承載着水質保障、生物遷徙通廊的重要生態功能,是貫通北海市廉州灣及北部灣海域的生態綠廊。由於歷史原因,列入北海濱海國家濕地公園範圍的馮家江流域原有的圍塘養殖、污水直排以及養殖廢水,造成江水環境惡化,對海洋沿岸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2019年,廣西北海被列入中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城市之一,這項行動是中國實施的一項重大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北海市濱海國家濕地公園(馮家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工程納入北海“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圖為市民在治理後的北海馮家江濱海國家濕地公園休閒娛樂。 翟李強 攝
“馮家江流域生態修復項目為廣西‘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提供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廣西人大代表、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廳長陳建軍説,項目在實施控源截污、內源治理、再生水資源利用等污染源治理工程的同時,對治理區內的渠道、水庫、內河和海岸開展生態治理,最大程度恢復原地形地貌自然地理格局,保留了江河湖等自然水域環境,保持了馮家江流域水系作為解決城市內澇的自然河道功能。
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1月21日至25日在南寧召開,陳建軍在會議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他介紹,馮家江項目採用最小干預的生態設計手段進行規劃設計,杜絕過度人為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科學選育南方鹼蓬、闊苞菊和本地紅樹、半紅樹等耐鹽鹼植物,通過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生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恢復、海岸線保護和生態修復等措施,增強海洋的自淨和修復能力,改善修復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功能,保留原有生物羣落及其棲息地的地理格局。
圖為治理後的北海馮家江。廣西自然資源廳供圖
“據不完全統計,馮家江項目區鳥類由2017年的136種增加到171種,沙蟲等底棲生物種類由66種增加到89種,馮家江流域分佈的17種紅樹植物,生長態勢越來越好。”陳建軍説,整治行動的實施,有效保護了廣西自然岸線、紅樹林等重要海岸資源,防治海岸侵蝕,美化海域和海岸環境,提高了海岸生態功能,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北部灣是中國最潔淨的海灣之一,屬廣西方海域面積達6.34萬平方公里。近年來,廣西嚴格管控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海域、海岸帶空間准入規劃體系,加強“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和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目前,廣西實施“藍色海灣”整治項目累計整治和修復海岸線65.77公里(含駁岸改造),整治和修復濱海濕地70.75公頃,整治和修復海島4.86公頃,綠化面積25.95公頃。
陳建軍表示,2021年,廣西自然資源廳將一邊嚴格實施海洋生態紅線管控,一邊通過在欽州港片區、防城港市西灣片區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為抓手,大力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