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特別希望融入自己工作所在的城市,獲得歸屬感。”95後人大代表徐萍在短視頻平台履職徵集意見和建議時從私信和留言中發現,漂泊感成了到大城市打工的年輕人的痛點。
徐萍坦言,她自己就是一名蓉漂,非常瞭解蓉漂的感受與需求。“一個年輕人想在新的地方紮根,感受融入當地文化是最快獲得歸屬感的方式之一。文化很容易讓人與人之間產生交集,增進交流。”
近日,徐萍加入蓉漂志願者協會,成為一名正式的蓉漂志願者。她在走訪一些社區和年輕人聚集的寫字樓樓宇時發現,年輕人對於設在某公園、某社區的文化活動並不“感冒”,參加這些活動的多是退休的大爺大媽,希望給孩子物色對象。
調研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個寫字樓的一層看見的景象:幾個年輕人站在一幅掛畫前聊起了波普藝術,離開時還互相加了微信。
“這原本是兩個公司互不認識的年輕人,因為同樣的喜好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成了朋友。這種文化帶來的鄰里互動、社羣互動,會讓年輕人增加歸屬感。”徐萍説,在那個寫字樓裏不僅有畫展、四重奏表演、手工藝品課,還有主題節日活動,很多年輕人都會去“打卡”、拍照,氛圍感特別強。在她看來,在工作的間隙領略文化藝術,這種潛移默化的浸潤可能比偶爾組織一次文化活動更有影響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徐萍建議,加強樓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她希望通過推動樓宇開設公共文化空間,讓公共文化服務融入上班族、年輕人的工作生活,發揮以文化人、潤德育人的作用。
經過多番調研,徐萍認為,僅靠政府部門或僅靠樓宇物業去承辦文化活動都不可持續,需要出台相關政策助推政企合作,鼓勵開發商在空置的公共區域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政府提供税收或水電的減免福利。同時,樓宇管理者也要引進專業的文化團體、文化服務,保證高質量的文化輸出。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謝宛霏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