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4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17點45分),瑞典皇家科學學院宣佈了2017年總第109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籍德裔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芬蘭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
獲獎理由是:
由於他們開發了冷凍電鏡,得以觀察更高分辨率的生物分子結構。(For develop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for the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biomolecules in solution.)
冷凍電鏡,用於掃描電鏡的超低温冷凍制樣及傳輸技術(Cryo-SEM),可實現直接觀察液體、半液體及對電子束敏感的樣品,如生物、高分子材料等。快速冷凍技術可使水在低温狀態下呈玻璃態,減少冰晶的產生,從而不影響樣品本身結構,冷凍傳輸系統保證在低温狀態下對樣品進行電鏡觀察。
目前冷凍電鏡的造價依然昂貴,高達數千萬元。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團隊,曾利用清華大學的冷凍電鏡,獲得過3.6埃米(3.6Å,1Å=0.1nm)的樣品觀測結果。
“最正宗嫡傳”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本人是個化學家,而由他命名的化學獎本應該更有其特殊意義。
自1901年開始頒發諾貝爾化學獎以來,已經有108名科學家獲獎,諾貝爾獎官網列出了這些獲獎者的名字。而其中63屆都頒給了個人,其餘則有兩個或更多科學獎分享。
歷史上僅有弗雷德裏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一位科學家獲得了兩次諾貝爾化學獎(測定氨基酸序列,1958年;測定DNA序列的“桑格法”,1980年)。
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弗列德里克·約里奧-居里,他與妻子伊倫·約里奧-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兒)共同獲得當年獎金(發現人工放射性元素,1935年)。
“最不務正業”的諾貝爾獎
但作為早期諾貝爾五大獎項之一,諾貝爾化學獎一開始就表現出“跨界”的特質。
像早期跨物理學科:如溶液滲透理論(範特霍夫,1901年)、電離方程式(阿侖尼烏斯,1903年)、熱力學(能斯特,1920年);後期直接開始跨生物學科:如DNA測序(保羅·伯格、沃特·吉爾伯格,1980年)、ATP合成/鈉鉀離子泵研究(保羅·博耶、克里斯汀·斯科,1997)、真核生物分子轉錄(羅傑·科恩伯格,2006年)。
諾貝爾化學獎雖被戲稱為“諾貝爾理綜獎”,不能代表它就不務正業,作為一項基礎學科,化學在近百年來與不同基礎門類相結合,衍生了生物化學、物理化學、藥物化學等不少交叉學科。
2017年最有力的諾貝爾化學獎競爭者還有誰?
歷年諾貝爾獎都是各大機構預測乃至博彩的熱門,但相對諾貝爾文學獎等頗具主觀色彩、甚至有娛樂性質的獎項來説,理工類學科的懸念更少一些——因為理科基本都有“引文影響因子”。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引文桂冠獎”,目前已成為頗具影響力的諾獎預測“風向標”。在今年9月20日發佈的“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中,化學學科熱門人選是:
第一組:
John E. Bercaw,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系Centennial化學名譽退休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市
- 以及 –
Robert G. Bergma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Gerald E.K. Branch特聘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
- 以及 –
Georgiy B. Shul‘pin,俄羅斯科學院謝苗諾夫化學物理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俄羅斯莫斯科
獲獎原因:對C-H鍵官能團化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組:
Jens Nørskov,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Leland T. Edwards教授、光子學教授、化學工程系普雷科特能源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獲獎原因:在實體面材的多相催化的理論和實踐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虎嗅注:此項研究有望推動氨和燃料電池重大進展)
第三組:
Tsutomu Miyasaka(宮坂力)桐蔭橫濱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工程學研究生院光電化學與能源科學教授,日本橫濱
- 以及 –
Nam-Gyu Park,成均館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韓國首爾
- 以及 –
Henry J. Snaith,牛津大學克拉倫登實驗室物理學教授,英國牛津
獲獎原因:發現並應用鈣鈦礦材料實現有效的能源轉換
(虎嗅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科學》雜誌評選的2013年度國際上十大科技突破之一,光電轉換率超過20%,是一種有望進一步替代目前晶硅太陽能,降低光伏發電價格的新型光伏體系。)
更多有力競爭者還包括:
《化學世界》雜誌預測:美國化學物理學家費頓·艾文瑞斯(Phaedon Avouris)、保爾·麥克尤恩(Paul McEuen)和荷蘭物理學家考恩內利斯·代克爾(Cornelis Dekker)因對碳基電子產品做出重大貢獻,獲得了“2017年引文桂冠獎”的物理學獎,但因引力波獲獎,故碳納米管、石墨烯和納米帶等在電子學領域的研究也是有力競爭選手。
呼聲很高的還有年年陪跑的鋰電池發明人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這位95歲高齡的老人年年陪跑,幾乎成了“化學界村上春樹”。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人員、著名博客作者塞繆爾·勞德、遺傳生物學家克里斯安託·蓋迪爾瑞茲、分子生物學家艾利克斯·沃爾格曾預測:新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開展原創工作的珍妮弗·杜德娜(Jennifer Doudna)、伊曼紐爾·夏波尼(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華人科學家張鋒(Feng Zhang)。
其中80後華人科學家、現年35歲的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張鋒的主要成就在生物技術領域,但考慮到諾貝爾化學獎的“跨界性”,他被提名也在情理之中。
張鋒曾獲另一個“諾獎風向標”蓋爾德納國際獎(主要頒給醫學領域有重大發現或貢獻的的科學家,獲獎科學家再獲諾獎的概率是25%),他也被評為《福布斯》40歲以下最有成就的40人,《自然》雜誌十大科學人物,還是他是CRISPR/Cas系統的負責人之一。
CRISPR是當今最熱門的生物技術,簡單地説,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是生物進化的結果——細菌為了對抗噬菌體的入侵,進化出了一套“剪刀系統”,在病毒基因整合進自身DNA後,細菌能利用CRISPR系統像剪刀那樣,將病毒基因片段剪除,保證不被病毒感染。利用它,研究人員現在能夠通過設計,追蹤任何感興趣的潛在基因。
明天,也就是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5日下午13點,即北京時間10月5日晚19點,諾貝爾文學獎開獎。請各位繼續保持關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hjhjhj”:原子筆天天看
網友“烤芒果咯咯”:給你個二向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