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水潮湧,伶仃澎湃。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風生水起之時,粵澳深度合作再迎新機遇。澳門是個小地方,但“一國兩制”賦予它一個大舞台,不論是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化、還是迎接人才資源挑戰,都需要通過更積極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來解決。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深合區”)的方案已經在2021年9月公佈。未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將採用由澳門與廣東共商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澳門將在合作區的開發建設和管理運營等方面發揮重要角色。因此,從澳門的角度看,未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首要的人才需求是深合區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人才,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發展規劃、戰略策略、公共政策及法律研究等領域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體是未來參與合作區共管的澳門特區政府。
有澳門學者認為要解決這一首要的人才需求,澳門特區政府可以從三方面着力。一是在澳門公共部門及社會進行廣泛選拔,支持澳門特區政府屆時參與橫琴管理建設的機構;二是對一些特殊需要的高端人才,可以全球招聘;三是在發展規劃、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利用各地智庫、研究機構及專家學者的智慧,使他們成為為特區政府提供源源不斷優質智力支持的“外腦”。
澳門還應以高校為依託,積極整合人才與學術力量,繼續鼓勵青年在灣區就業創業,將社會與高校資源結合,加強對青年創新創業精神及經驗的指導,通過出台相應具體政策鼓勵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利用灣區資源創新創業,並建立人才共享機制,共建科研教育平台,推進產學研用融合。
借粵澳深合區建人才蓄水池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產業,人才支撐是關鍵。
橫琴總體方案裏特別提出允許具有澳門等境外執業資格的金融、建築、規劃、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在符合行業監管要求下,經備案後在合作區提供服務,也提到推動在合作區創新創業的澳門青年同步享受粵澳兩地的扶持政策。這將為澳門的專才和青年走進橫琴創業提供更有利的條件。為促進境內外人才集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方案提出,制定吸引和集聚國際高端人才的政策措施,大力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對符合條件的國際高端人才給予進出合作區高度便利,為高端人才在合作區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科技人才對高科技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我們希望用好澳門境外的便利,吸引更多海外人才來橫琴合作、工作,發展事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未來在人才進入便利、簽證便利等方面都有相關措施,能夠讓人才在合作區扎堆,推動產業發展。
中央政府要求澳門緊緊圍繞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條主線,做好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這篇大文章。深合區建設是全新的體制機制探索,也是“一國兩制”澳門模式以橫琴為支點開闢的全新實踐。聚焦新興產業發展方向,以高新技術、現代金融業、醫療健康、商貿消費、文旅會展和澳門特色品牌加工等產業為重點,深合區迎來“人才蓄水”的窗口期。澳門特區政府積極對接此類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增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以中醫藥為例,藉助橫琴中醫藥產業園重大平台,珠澳合力吸引海內外高層次醫藥健康產業人才,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供的醫藥健康產業人才聚集沃土,豐富高層次人才儲備。
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是粵澳深合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和基礎性支撐,其中人員尤其是國際高端人才、與產業發展管理的高層次人才的便利往來最為重要和關鍵。創造性推動引才新政策,創新性實施共商共建共管的新模式,本質上是對粵澳深合區打造“新平台、新空間、新示範、新高地”、發展“新產業”、構建“新體系”,推進“橫琴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強有力支撐,意義重大。
構建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共享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下,推動廣州、深圳等內地中心城市與澳門建立人才聯盟,形成區域人才共享機制,創新人才供給方式,為澳門持續繁榮發展提供充足穩定、機制化的人才保障。消除澳門本土居民對高端人才引入澳門發展的疑慮,率先打通高端人才在廣州、深圳與澳門中資企業間的商務流動。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內的企業為載體,打造澳門產業人才“蓄水池”。支持澳門高校加強並創新與廣東高校之間的人才培養合作,探索雙方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和共同建設博士後工作站,為澳門培養高層次人才。
除了合作區本身的開發管理運營外,合作區未來產業發展是重點,因此還需要各類與所鼓勵發展產業相配套的人才。這些人才需求的用人主體主要是企業。合作區位於橫琴,相對於澳門本土,更有條件解決產業人才問題。橫琴的人才市場與整個內地的人才市場貫通一體,可以在整個國家通過人才要素自由流動來優化配置相關產業人才。在此基礎上,視野可以放得更開闊一些,從全球人才市場着眼,努力將合作區打造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人才聚集高地,這樣才能夠為合作區發展創造更優的比較優勢,促進其飛躍性發展。為此,要解放思想,勇於探索,認真做好合作區的人才戰略規劃、研究制定系統科學的人才政策,並建設優質完善的配套生活環境等,吸引全國乃至全球人才湧入匯聚。
觀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人才政策有兩個側重點,一個是吸引澳門居民就業創業,另一個則是吸引“高精尖缺”人才。
一方面,吸引澳門居民來橫琴就業創業,是一以貫之的政策,尤其在促進粵澳青年創業方面,橫琴給予了大力支持。6年前,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成立,截至2021年7月30日已累計孵化了729個項目,減免租金、税收優惠、人才補貼,力度不小。而此次方案的發佈,除了税收減免等優惠政策的加碼,最重要的是打通了粵澳兩地的執業資質。“一國兩制”之下,粵澳溝通交流愈發緊密,但由於具體的金融制度、法律及醫療體系等差異,在需要執業資質的領域裏,執業者的執業資格無法共通,資歷很難互認,這對粵澳交流以及深度合作形成了阻礙。因此,此次方案提出,具有澳門等境外執業資格的金融、建築、規劃、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經備案後即可在合作區提供服務,其境外從業經歷可視同境內從業經歷——這是“一國兩制”之下執業銜接邁出的一大步。
執業資格銜接上了,此前澳門某些專業領域的葡語系統也因方案對中葡合作、澳門葡語窗口的認定而從劣勢變為優勢。有澳門青年法律工作者對此表示興奮,並希望規則銜接儘快推進,在合作區為粵澳制度對接及創新事業貢獻法律專業力量。
另一方面,吸引“高精尖缺”人才,對於合作區的定位落實、長遠發展,以及吸引澳門居民就業創業,都有着重要作用。合作區着重於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產業,對“高精尖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這就是為什麼方案提出,對在合作區工作的境內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税負超過15%的部分予以免徵;對享受優惠政策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實行清單管理;完善外國人才簽證政策,以及支持引進世界知名大學。
吸引到了全球“高精尖缺”人才,科研才能更進一步,科技企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一位在橫琴從事招才引智服務工作的人士表示,這一人才政策將為橫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注入新的強大動能。一位往返於粵澳兩地的澳門企業家提出,公司將積極推動人才引進,致力於高水平打造加速器新載體,積極構建全鏈條服務生態,幫助在合作區創新創業就業的澳門青年享受到合作區的政策紅利。橫琴企業家的積極反應,充分説明了該政策的意義所在。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的灣區輻射力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除了吸引人才,粵澳雙方也在積極探索如何共同培育人才。
“‘橫琴方案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有利於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為澳門長遠發展帶來新機遇,拓展新空間,澳門高等教育通過參與合作區建設也將再上新台階、實現新發展。”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如是説。
宋永華告訴記者,澳門大學2019年通過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在橫琴建立產學研示範基地,並在微電子、中華醫藥、智能城市、轉化醫學、先進材料等領域取得不少科研成果,更有成果正在轉化為面向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澳大樂見這些領域均獲‘橫琴方案’列為合作區大力發展的產業,將會把握其中關於推動科研創新、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數據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措施,加快完善澳大產學研示範基地的建設,並進一步推動澳大與內地企業、高校等共同開展高水平的產學研合作,創造更多科研成果和推動成果轉化,為澳門在大灣區發揮中心城市和科技創新走廊節點的作用作出應有貢獻,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所需。”
宋永華表示,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優勢互補、協同和融合發展也是大勢所趨。澳門大學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發揮作用:一是充分發揮辦學特色和國際化優勢,培養更多優秀人才;二是加強澳大與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開展更多高水平人才培養項目;三是聚焦地區發展所需,不斷完善和建設澳大的科研戰略佈局,進一步建設好澳大橫琴產學研基地,聯動內地高水平的科研資源,融入內地更廣闊的產業市場,加強科研創新,推動產學研合作,力爭在大灣區西岸建立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中心;四是積極探索大灣區創新合作辦學模式,共同推動大灣區國際教育示範區的建設。
宋永華説,澳門大學將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發展定位,通過前沿科技研究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為粵港澳大灣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和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首要的任務是發揮澳門作為“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中重要節點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戰略重心。基於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地位,澳門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才能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而澳門科技創新的發展無疑與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密切聯繫。事實上,在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推進產學研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發展高等教育,加強科研建設,是加強澳門高等教育灣區輻射力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政府、企業、高校在澳門以至在大灣區範圍的產學研協同合作機制,鼓勵高校、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調動高校、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還可以透過澳門高等院校的協調發展,把澳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樞紐,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高等教育中心,以增強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輻射帶動。配合特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利用澳門“一國兩制”、“國際城市”、“多元文化”等核心優勢,澳門應該不遺餘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力爭早日實現成國際性的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以及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
澳門城市大學副教授周平提出,國際、國內都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總結借鑑。國際上英美澳的教育產業發展,吸納了全球高校的精英到本國讀書,並將其中最拔尖的人才留在本地發展,為當地的建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自20世紀8O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實行了教育事業產業化管理的萌芽。高校在堅持育人的前提下,開辦校辦產業,形成產學研三者結合的雛形。高等教育順應了從重基礎教育到培育應用型人才的觀念和行動上的轉變。中國科學院、清華和北京大學在教育產業化方面有實踐,有探索,也有經驗和教訓,值得認真學習借鑑。
澳門專才學會創會會長簡浩賢認為,沒有任何政策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制度沒有不足。從廣義去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等教育協同發展上,應該從認清不足、優勢互補到融合發展這三步走。澳門與內地更應該要:一要建立良性人才流動互動機制;二是擴大內地與澳門學生的交流,三是建立高層次高等教育機構,吸納大灣區內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及推動;四是開展專項科研和特定產業平台建設合作;五是共同合力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發展定位下,推動澳門高校國際化,構建以旅遊及中葡人才為主體的高端培訓基地。
澳門高等教育融入大灣區無障礙
澳門要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對澳門高等教育,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澳門的高等教育可以為大灣區的建設培養科技人才,還有"產學研"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也是澳門的高等教育應該擔當好的角色。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澳門高等教育如何融入大灣區發展中?
2014年,澳門高教局已經跟廣東省教育廳簽訂促進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備忘錄。2019年,澳門高教局再次跟廣東省教育廳簽訂了相關人才交流的意向書。這兩個文件在兩地學分互認、人才交流培養方面都有政策鋪墊。
2016年,粵港澳三地教育部門合作推動了成立粵港澳高校聯盟。三地院校結成聯盟,促進了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資源共享。
2017年,澳門通過《高等教育制度》法案,給澳門高校在開辦專業/課程、學分互認等方面給予很大彈性。澳門還通過高等教育改革,成立澳門高等教育基金,支持澳門的院校、學生到內地交流。澳門也有不少高等院校學生通過政府支持或社團組織,到內地,尤其是大灣區進行短期實習,澳門和內地一些高校也通過“2+2”聯合培養人才等方式開展合作。
也就是説,無論是在粵澳雙方政府層面,還是澳門本地法律法規層面,澳門高等教育要融入大灣區,已經基本沒有障礙了。
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學教授婁勝華認為,內地高等教育助力經濟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人才的培養,另一個就是科技的支撐。這兩方面都有值得澳門參考的經驗。內地在高校的人才培養方面,經歷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注重調整高等教育的結構,既培養學科型的人才,也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內地的高等教育注重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大國工匠”。此外,內地也比較注重從國外引進和本地高校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婁勝華表示,對於澳門來説,雖然出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是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本地人才的培養質量;其次是本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不足夠。澳門多是學科型的專業,缺少職業教育的大學,未來可以作為一個重點來發展。此外還需研究在澳門學習的來自其他地區的高學歷人才(如碩士、博士),如何能夠留在澳門服務的問題。在科技支持方面,內地的做法:一是佈局高精尖技術研究。為助力以互聯網行業和數字行業、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興高科技產業發展,國家在重點高校部署了一些重點實驗室,組織技術攻關,力求突破;二是助力傳統制造業轉型發展,促進製造業經濟繁榮。三是發揮多元主體的科技創新作用。重大科技創新由政府主導,而實用型技術則由企業、高校等負責。至於澳門,首先要發揮澳門現有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技創新以及產業化上的作用;其次在傳統行業的改造中,發揮高校的技術優勢。如傳統旅遊,如何發展互聯網+,賦予旅遊業新能量;再次是加強與大灣區高校的科研合作,為促進澳門多元產業發展,引進外地科技等相關專業的人才。(海外網記者 毛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