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隨着東風汽車集團和東風有限的一紙公告,獨立三年的啓辰重新迴歸東風日產,成為後者的第二品牌。至此,這個誕生於十年前合資自主的浪潮下的產物,再一次回到了原點。
啓辰獨立三年,再回原點
2010年,在合資自主的浪潮下東風日產秉承“為中國主流消費者開啓愉悦高品質汽車生活的品牌夢想”,率先醖釀出一個全新的汽車品牌啓辰。憑藉日產的技術和自主的價格,啓辰便很快在市場中站穩了腳跟。2012年4月啓辰首款產品上市,當年銷量便突破4萬輛,次年銷量便首次突破10萬大關,此後的幾年始啓辰始終保持在10萬輛以上。到2017年時,僅成立7年的啓辰已經迎來市場頂峯,當年銷量超越14.3萬輛,累計銷量也達到了48萬輛。
也正是因為一路走來順風順水,啓辰在2017年正式從東風日產剝離,不再是東風日產旗下的一個事業部,而是隸屬於東風有限與東風日產平級的新公司。成功“單飛”的啓辰,由“東風日產啓辰”更名為“東風啓辰”,開啓了品牌獨立發展的大門。
但並不是所有的獨立都會步入快車道。數據顯示,啓辰從2018年開始就開始了下滑通道,當年銷量為13.44萬輛,同比下滑6%,距離年初制定的20萬輛的銷量目標僅僅完成了67.2%。去年,東風啓辰將全年銷量目標下調至15萬輛,但最終年銷量僅為12.3萬輛,不僅依然未能完成目標並且跌幅擴大至8.6%。
為了挽回頹勢,啓辰在今年年初推出了肩負品牌復興的“啓辰星”車型,希望通過“雷諾-日產-三菱”技術優勢和“合資品質”和“中國DNA”為保障基礎的產品特點重回市場的關注度。然後啓辰再度事與願違,今年前11個月,啓辰累計銷量為6.86萬輛,同比下滑約33%,其中啓辰星車型的累計銷量僅為1.8萬輛,月均銷量約為3000輛。
在啓辰獨立後三年多時間裏,面對跌跌不休的市場表現,啓辰也在全力調整,從高層變動到產品升級,甚至是品牌也進行了重新設計,但是始終毫無成效。12月28日,東風有限發出公告,宣稱為進一步提升公司經營質量,促進旗下事業協同發展,決定整合東風日產和東風啓辰,以及東風裝備和東風零部件。整合之後,東風有限將從此前7大事業部縮減為五個,分別為東風日產、東風英菲尼迪、東風股份、鄭州日產和東風零部件。
至此,啓辰結束獨立生涯,重歸東風日產,再次回到原點。
重回東風日產,合資自主能救啓辰?
2009年,中國汽車市場開啓“黃金十年”,飛速增長的市場銷量奠定了“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地位。為了振興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掌握更多的先進造車技術和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當時工信部曾提出“到2015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要達到國內市場佔有率的50%,自主品牌轎車要佔40%”的計劃和要求,後來國務院也發佈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支持汽車生產企業通過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國內外併購等多種方式發展自主品牌。
於是自2010年開始,在中國汽車行業誕生了一個新的物種“合資自主”。東風本田思銘、東風日產啓辰、上汽通用五菱寶駿、上海大眾天越、北京現代首望、一汽豐田朗世、東風悦達起亞華騏、華晨寶馬之諾、一汽大眾開利、長安福特佳躍、廣汽豐田領志……從2010年到2013年間,幾乎國內的合資汽車公司都推出了面向中國市場打造的“自主品牌”。
這些琳琅滿目的新生物種之所以能一夜瘋長,實際上都是合資汽車公司引入相對老舊甚至是即將淘汰的產品,換標換殼以低價的方式揠苗助長。2012年,啓辰推出的首款產品D50實際上正是翻版的騏達,幾乎同樣的尺寸,匹配同樣的日產動力,以及官方一直強調的東風日產的技術,加上6.78萬起的售價,在當時的國內汽車自然還是充滿了競爭力。
時過境遷,如今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消費升級的前提下,用户對產品和品牌有了更多的期待。也正是因此,當年的合資自主除了寶駿之外幾乎全軍覆沒,早已經消失殆盡。而寶駿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寶駿產品對市場需求的緊密貼合,另一方面則是上汽通用五菱的品牌本身過於低端但市場體量又足夠大,這就恰到好處的迎合了消費升級的需要。
那麼,此時的啓辰重回東風日產的懷抱,是能複製寶駿的成功還是會走上其他合資自主品牌的不歸途?
東風有限方面表示,本次調整是雙方股東基於戰略考慮,由東風有限主導推動的重大改革課題,將進一步擴大東風有限內部資源協同,優化東風有限組織架構,提升決策效率。公告顯示,整合後,啓辰在產品層面將繼續發揮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方面的本土技術優勢,為東風有限整體向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共享化轉型發展貢獻力量。東風日產將繼續保持原有業務外,協同啓辰品牌一起推動發展,同時優化組織架構,提升決策效率。
在新能源大旗之下,起大早趕晚集的東風日產的確急需突破,無論是是順應行業趨勢還是為了解決雙積分,用啓辰來實現東風日產的新能源佈局或許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公佈的信息來看,未來東風日產將為啓辰提供更多扶持,同時加快新能源車型佈局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