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中國人非常熟悉的一個國家,作為除中國外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 中新兩國的高層以及民間交流都是非常頻繁的。別的且不説,單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許多政策,就多少能從新加坡找到一些影子。
儘管中新兩國同文同種,但在國際上,與新加坡關係最密切的國家,卻是一尺之隔的馬來西亞,每年都有大量的馬來西亞人去新加坡打工掙錢,而新加坡人,則把馬來西亞當成後花園,在那裏花錢消費。
如果拋開國別因素,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關係,就好比中國一線城市和其他地方的關係,而且這也能從經濟上反映出來:新加坡的人均GDP是6.4萬美元,馬來西亞則是1.1414萬美元,前者是後者的近六倍。
短暫的蜜月期: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曾經屬於一個國家
從人均GDP上來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差距有些過於懸殊了,遠遠高於中國一線城市和其他地方的差距。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是一個整體,有中央政府居中調控,地區之間的不均衡自然會得到遏制。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卻是兩個國家,自然就不存在中央政府調控一説了。
然而把時間倒推幾十年,情況卻有所改變。在1963年到1965年間,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還真屬於同一個國家,確切地説,是當時的新加坡,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的前身是馬來西亞聯合邦,1957年從英聯邦內獨立出來,它包括今天馬來西亞的11上州,均位於馬來半島上,俗稱“東馬”。
馬來西亞聯合邦成功獨立後,位於馬來半島最南端的新加坡,以及婆羅洲島北部的巴沙(舊稱北婆羅洲)和砂拉越(舊稱沙撈越)也相繼從英國那裏爭取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權,由於三地與馬來西亞在地理和文化上的聯繫,彼此都有融合的意願,所以在1963年,馬來西亞聯合邦與新加坡、巴沙以及砂拉越四個地區組成新的馬來西亞聯邦。從那時起,新加坡就和今天的馬來西亞同屬一個國家了。
可惜好景不長,1965年,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將新加坡逐出了馬來西亞聯邦,自此以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就分道揚鑣,彼此成為異國。從1963年加入聯邦到1965年被逐出聯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蜜月期僅維持了兩年。
聯邦的棄兒:想回歸都不得的新加坡
在中國人看來,馬來西亞不要新加坡這件事,簡直難以理解,因為領土當然是越大越好,我們常常念着“祖國統一”,不就是希望祖國的領土能夠完整嗎?可馬來西亞倒好,居然主動搞分裂。更何況,今天的新加坡是如此地發達,這麼好的地方不要,馬來西亞的高層難道都是傻子嗎?
拋開國情看這件事,確實是挺費解的,然而如果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有所瞭解,就不難明白當年馬來西亞高層為什麼會鐵了心不要新加坡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新加坡從頭到尾都是非常願意加入馬來西亞的,上世紀90年代,李光耀就公開表達過希望回到馬來西亞聯邦的意願,而當時的新加坡,已經成為發達國家,並且在國際上有相當強的影響力。
可是面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伸出的橄欖枝,馬來西亞的高層卻不置一顧,甚至於馬來西亞的普通人,大多數也並不對開疆擴土感興趣,這裏面的原因説來複雜,但最為核心的,則只有一條:那就是馬來西亞的主體民族馬來人不願意丟掉“一等國民”的地位。
堅持“馬來人優先”的原則,是新加坡脱離馬來西亞的根本原因
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聯邦的那幾年,馬來西亞的族羣比重出現了很大的變動,因為新加坡雖然地方很小,人口卻非常密集,而且以華人為主。
如此一來,再加上馬來西亞原本的華人,華人在新聯邦裏的比重就達到了45%,與馬來人相當,這就讓馬來人的主體地位變得岌岌可危。而剔除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就能立刻降到25%以下,馬來人的比例則能上升到70%以上,主體民族的地位自然就非常穩固了。
馬來人之所以對“主體民族”地位如此看重,就是因為他們畏懼掌控國家經濟的華人,所以要在政治上確保馬來人優先的原則。這種公然違背種族平等的法規,居然就一直被寫在馬來西亞的憲法裏,而且存續至今。
從新加坡把馬來語列為官方語言之一,而且明確規定其為“國語”就可以知道,新加坡人對於迴歸馬來西亞大家庭,是非常樂意且期望的。但現實則決定了它不可能實現,除非某一天,馬來西亞的憲法能夠改寫,刪掉所有“馬來人優先”的條文。這一天是否真能實現,就讓時間來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