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吳善敏:奔波在共富路上的“勞碌敏”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綜合

“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這裏有我的祖輩父輩、兄弟姐妹,我們深愛着這片土地。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共同富裕,是我們這代人的情懷,沒有多麼高尚,僅是想再發點光、做點事。”説起為什麼閒不住,吳善敏樸實的話語,一如他的為人。

現年68歲的吳善敏,現擔任三門縣農業技術推廣基金會秘書長。他14歲參加勞動、18歲參與築塘、26歲當農技員、30歲被招幹,再到當鎮長、農業局副局長、農技推廣基金會秘書長,無論退休前還是退休後,他始終與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

他先後獲得“全國首批新長征突擊手”“浙江省勞模”“省農科技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熟人都喜歡親熱地叫他“敏”“敏鎮長”,而他真的是個“勞碌敏”。

“敏鎮長”一起築起圍墾豐碑

台下是一百多張聚精會神的臉,台上的吳善敏全程脱稿,時而高亢時而低沉地講述。

“我從2017年開始講三門圍墾史,到現在已有4分鐘至48分鐘共十多個版本的講稿,講過不下百場。”吳善敏説,之所以能隨時變換、脱稿講解,是因為那些都是他的親身經歷。

與大陳島墾荒精神之於台州一樣,三門圍墾精神越來越為年輕一輩的三門人所熟悉和感佩,這離不開吳善敏的呼籲和宣講。作為縣裏黨史學習宣講團成員之一,他呼籲建立圍墾精神教育基地,將黨史與連心塘築塘歷史充分結合,引領學習。

14歲,還在長身體的階段,吳善敏就跟父輩一起參與六敖北塘的圍墾。那個年代土地資源貧乏,勤勞的六敖人民想到了向海要地,對萬畝灘塗發起了圍墾。當時,六敖公社26個大隊同築“反修塘”。

沒有機械化,就沿用效率最高的槽溜流水線作業法,割泥、捧泥、撐榴……每一道工序,吳善敏都十分熟練。因為要候潮作業,吳善敏有時候凌晨三四點就起牀,幹到晚上天擦黑才回家。夏天出汗頻繁,衣服上都結上白白的鹽霜,為了“省”衣服,他就光膀子在太陽下幹活,背上曬出了一個個水泡。雨天也要搶工,厚重的蓑衣在皮膚上磨蹭,刺疼。

圍墾地離村民住地都有幾十里路,每天作業喝水量大,吳善敏他們就帶桶到附近幾里地接山水,沒條件燒,在水裏加“十點水”算是消毒。條件好點的帶個竹筒裝水,沒有竹筒的,就用鹼水泡過的廢棄農藥瓶當水瓶。這樣的築塘經歷,一直持續到他26歲當上公社農技員。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六敖共築起了1.9萬畝塘。六敖人民從吃不飽,逐漸到吃得好,六敖也成了三門名副其實的“糧倉”。

經歷過圍墾苦的吳善敏,特別理解農民的不易,因此始終與羣眾打成一片。擔任六敖鎮鎮長期間,遭遇“9711”號颱風,標準海堤幾乎全線被沖毀。他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帶領突擊搶險20多天。“最早出門、最遲迴來,沒日沒夜指揮、監督、當勞力。”一起工作了38年的農技師婁齊勝回憶説。

回憶這段經歷,吳善敏感動地説:“當時土地劃片後,決堤的普濟塘部分跟不少村沒什麼關係,但我一動員,他們二話不説參與搶險。”

正是在吳善敏個人魅力感召下,當年農曆八月十八大潮汛來臨前,他們完成了全部10公里堵缺任務,確保百姓生命財產不再受到威脅。

“吳局長”總是幹一件事成一件事

後來,到了三門縣農業局副局長崗位後,吳善敏很快進入角色。

在分管農技站時,有人反映,本地畜醫站不太靈,一些豬、兔發病醫不好,要送到寧波餘姚等地。他馬上帶隊到餘姚考察,瞭解他們的工作流程,虛心學習技術。經過幾年培養,畜醫站從“不太靈”到“有點靈”再到“十分靈”。

養殖户到外地買鵝苗被騙,經濟損失慘重。吳善敏就從優化良種繁育體系着手,引進優良畜禽新品種,當年就建立了蛋鴨良種、三岔紹鴨示範試驗場,沿赤、孫家兩家浙東大白鵝繁育場,三元雜交豬六敖良種場,讓農户減少外出採購的不便,降低了採購成本。

説起農業機械化的推進,三門縣農業局農機總站原站長葉繼良記憶猶新:“正是在吳局的推動下,三門農業機械化率得到了突飛猛進。”

2000年,三門還只有一台農業收割機,作為當時以農業為主的縣,農業生產效率受到嚴重製約。吳善敏分管農機總站後,通過向上爭取和農户自籌資金的方式,添置了大批農業收割機、翻耕機、烘乾機、水果分級機,發展了4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為種糧大户提供機械作業服務。同時,快步推進農業機耕路的建設,在他分管期間,三門80%的農業區域通機耕路,通機耕路的區域90%以上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

2009年,吳善敏和水產專家們一起抓的“蝦瓜種養結合模式”獲得試驗成功,相關工作還得到了時任省委書記的批示肯定。

“那個時候我在農業局分管14個科室,是分管科室最多的副局長,但局長信任我,又把很多額外的活交給我,他認為我善於與人打交道,從沒掉過鏈子。”吳善敏説,他就是這樣幹一樣成一樣,做一樣專一樣。

“勞碌敏”讓別人滿意是做事標準

別看吳善敏個子不高,看起來十分簡樸,但他活到老學到老,在科技助農方面,走到了時代前沿。他以手機為“戰鬥機”,做助農抖音、美篇,建助農微信羣,“線上線下”做農產品“代銷員”,為農户、養殖户增收支招。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養殖户羅良強的25噸鱸魚和100噸黑魚滯銷,資金週轉困難,吳善敏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求助當地新聞媒體,一場大型融媒體公益助農直播行動轟轟烈烈進行,短短一小時銷售上千斤鱸魚,還接到1000多公斤鱸魚訂單,羅良強的資金得以回籠。

薛紹明種植的10多畝桑葚銷售困難,吳善敏幫他聯繫寧波、臨海杜橋等客户。葛岙楊梅專業合作社的楊梅銷售不暢,吳善敏就來到果園拍攝視頻,製作成抖音進行宣傳。去年以來,他還製作了血蛤、蟶子、小白蝦、花甲等各式三門小海鮮的助農抖音30多條、美篇20多個,為農户減少損失10多萬元。

“他更像我的一個長輩,鼓勵我養殖創新,堅持用自己的想法去養出高品質的青蟹。”三門縣方俊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方俊,大學畢業迴歸“農門”,吳善敏覺得他有理想、懂技術,把他和他的養殖項目作為重點扶持培養對象,幫助爭取到省市農技推廣基金會立項經費,在數字化改革賦能水產養殖創富方面給予幫助。

吳善敏還是老幹部助農服務團的骨幹,他幫助聯繫的三門縣張磊青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實施的青蟹室內籠式立體暫養和越冬技術研究項目,在200平方米平房中放置4000只青蟹養殖籠,實現產值52萬元,利潤14萬元。該技術還被中央電視台拍攝製作成45分鐘的專題片。

他參與三門縣農業項目總結工作和推廣工作,反覆校對133篇、近100萬字的農業技術總結,刊印了13本《大家都為農技推廣出把力》的資料彙編。

“讓時間賦予生命意義與價值的人、終生學習典範、有大愛的人。”三門縣農技推廣基金會會長、三門縣政協原副主席邢義缽説,走共同富裕之路,就需要這樣的黨員來引領。(三門縣傳媒中心記者 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