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波的16年“鄉土法官”生涯

趙紅波的16年“鄉土法官”生涯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章寧旦

□ 通訊員 彭筠童

每天驅車一個多小時,從法院趕到派出法庭,常常忙到晚上10點;日常除了開庭、合議、寫判決,他不僅要下鄉送達法律文書,還要經常穿行在田間地頭調查取證,走街串巷調解鄰里糾紛……這就是廣東省英德市人民法院九龍法庭庭長趙紅波近年來的工作常態。

自2016年4月任九龍法庭庭長以來,趙紅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化解了一起起糾紛,使許多帶着怨氣而來的當事人滿意而歸。4年多來,他審結的1197件案件中,調撤結案近四成。常常一身塵土的他,被當地羣眾親切地稱作“鄉土法官”。

今年10月,這位年僅39歲的“鄉土法官”,因過度勞累去世,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審判崗位。對於他的匆匆離去,同事們哽咽:“波哥太累了!”當地羣眾含淚:“趙法官走了,留下了公平正義的餘香。”

趙紅波的16年“鄉土法官”生涯

趙紅波生前到英德市青少年宮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一雙水鞋

“小趙,聰明、勤奮!”英德法院西牛法庭副庭長藍偉明介紹説,2004年,趙紅波大學畢業考到英德法院,在望埠法庭任藍偉明的書記員。

“剛開始,小趙聽不懂廣東話、客家話還有地方土話,開庭、調查都是我一句句翻譯後他記錄。”藍偉明説,生於河南長於河南的趙紅波,在粵北山區這個小縣城裏,名副其實地成了語言“外來郎”,“可沒過多久,一次外出調查我又準備翻譯讓他記錄時,他告訴我記錄好了。我一看記錄內容,居然準確無誤。”

原來,趙紅波深知,只有聽懂當地羣眾的話語,才能更好地瞭解他們的訴求,於是他工作之餘就到村民家中嘮家常,學習語言瞭解風俗。就這樣,“外來郎”學會了一口地道的廣東話、客家話,不少當事人還以為趙紅波就是本地人。

憑着這股一絲不苟、事事較真的勁兒,趙紅波一路從書記員幹到庭長。

在趙紅波辦公室的角落裏,放着一雙沾滿泥巴的水鞋。南方雨水多,農村爛泥路多,這是趙紅波生前下鄉的裝備。為了釐清案件事實,趙紅波經常走村串户,向村民瞭解情況,聽取羣眾的意見。

石景河旅遊公司在石灰鋪鎮某景區地下河修水壩,汛期時大水把農田淹沒,農田承包户認為是新修建的水壩影響了排洪,遂訴至法院,要求旅遊公司賠償。趙紅波帶着同事到景區勘查現場,卻發現景區早已停業,一片荒蕪。“地下河早關了,洞裏沒有電源,地上都是青苔,進去很危險的。”景區留守人員提醒趙紅波。

可趙紅波還是決定進地下河看看。“我們在地下河裏走了大概20分鐘,腳下都是懸崖暗河,每一處都可能出現危險。趙庭長自己走過後確定安全,才讓我們跟上去。”同事回憶起那天勘查的情景,腦海裏趙紅波舉着手機在前探路的背影依舊清晰。

同事們説,他時常提醒我們:想要羣眾相信我們,就要多上山下田,多勘查現場,只有查清事實,司法的公平公正才有保證。為此,趙紅波常常冒着高温酷暑,伴着泥漿雨水,上山下田調查案情,也不知跑爛了多少雙水鞋。

趙紅波的16年“鄉土法官”生涯

2017年12月12日,趙紅波到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家中為一起離婚案件進行調解。

“趙庭”上門

人民法庭是法院參與基層治理延伸的一個方式,但在趙紅波眼裏,這遠遠還不夠。扛上法徽,帶着卷宗,東奔西跑,“巡迴審判”成了趙紅波到九龍法庭工作後的一個常態。

“如果不是這位‘上門法官’給我調解,這案子真不知道何時才能解決。”廖某是趙紅波審理的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的被告,因昔日向好友借錢未能及時償還,被訴至法院。

趙紅波得知廖某中風患病,行動不便,遂向原告做工作,最終將案件調解地點定在了廖某家中。“趙法官花了好多精力來處理我的案件,一次調解就花了整整一個下午。”廖某回憶起調解的經過,對趙紅波深感敬佩。

“趙庭長常説,要給予當事人多一些關懷,只要他們需要,我們都應該上門去解決問題。”書記員黃珊珊告訴記者,趙紅波用實際行動最大限度方便老百姓訴訟。

8次到中風癱瘓、無法説話的被告家中看望,直至被告能準確進行意思表示才開庭審理;得知小孩殘疾需要關愛,不厭其煩説服原告撤銷離婚訴訟;積極引導起了魚死網破報復心理的原告舉證質證,平復原告情緒化解糾紛……

從書記員到審判員再到庭長,趙紅波以強烈的責任擔當,懷揣一顆司法為民之心,將坐堂辦案變為上門辦案,在維護法律權威的同時傳遞法律温暖。

九龍司法所所長林建平告訴記者,“趙紅波是村委、調解委員會的‘背後軍師’。平時遇上難以處理的羣眾矛盾,我們都愛去找趙庭聊聊,他會給我們梳理案情,提供法律依據。”

據統計,趙紅波當庭長期間,協助當地黨政機關調處矛盾近120宗,實實在在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貢獻自己的力量。

温情辦案

鄉鎮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數是婚姻家庭糾紛、財產糾紛、鄰里矛盾,但每個案件往往關係着幾個家庭甚至幾代人的和睦相處,一旦處理不慎很容易造成更大的矛盾。

出生於農村的趙紅波,深知調解好這些案件的重要性,總是從人情和法理不同層面入手,想方設法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9月24日,九龍法庭來了兩位因借款欠債鬧到法院的當事人。原來,楊某在今年6月以資金週轉為由,向陳某借款4萬餘元。直到8月,陳某多次催促無果後,遂將楊某訴至法院。

瞭解到陳某和楊某本是單位同事,趙紅波優先考慮他們進行庭前調解。在得知兩人上班不方便請假時,趙紅波主動將調解時間改到了他們下班後。

趙紅波在瞭解陳某訴求後,考慮到楊某主動告知的工資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其他情況,再結合兩人的同事情誼,為雙方提供了一個調解方案。最終,陳某同意免去楊某的欠款利息,楊某則保證逐月定額還款,兩位幾乎要揮拳相向的同事就此握手言歡。

“以前我以為法官只會機械審判,但趙法官這種充滿人情味的辦案方式讓我感動,他告訴我要珍惜情誼。”在陳某的眼裏,趙紅波的温情是調解的最大助力。

作為一名最基層的法律工作者,趙紅波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村主任。面對各類雞毛蒜皮的矛盾糾紛,趙紅波更願意以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最喜歡的畫面便是雙方能夠握手言和,這既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一生的使命。

(本文圖片由廣東省英德市人民法院提供)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0 字。

轉載請註明: 趙紅波的16年“鄉土法官”生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