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當地時間18日凌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率領的中方代表團抵達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國際機場。當天下午,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將在這裏開啓,率領美方代表團的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來,中美高層首次面對面接觸。特朗普任內瘋狂的對華打壓政策令兩國關係跌至“冰點”,外界高度關注,這場對話對中美關係意味着什麼。這次高層戰略對話是由美方提議的。但美國提前營造了與對話完全不符的氛圍——制裁中方官員,在與日韓會談中大肆攻擊中國。“就像有的人一個人走夜路會唱歌給自己壯膽,其實沒有多大用處。”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17日建議美方有什麼問題要跟中方談,儘管可以面對面攤開來談。美國的拉攏得到願意充當其附庸的日本的積極響應,但在韓國,美國連一份含有“中國”二字的聯合聲明都沒獲得。韓外長18日表示,中美都重要,韓國不可能在中美之間“二選一”。希望這個結果能讓寄希望於拉全球盟友對抗中國的美國好好想想。
希望“帶着誠意而來,帶着更好的相互瞭解離開”
當地時間17日晚,美國國務院公佈此次會面的行程安排。新聞稿稱,會談將於安克雷奇時間18日下午開始。晚餐後,雙方將繼續閉門會談。雙方的第三場會談於19日上午舉行。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説,每場會談的時間可能長達3小時。
本次對話的舉行地安克雷奇市是阿拉斯加州第一大城市,該州遠離美國本土大陸,同北京與華盛頓距離相當。這樣的選擇被認為體現兩國的相互對等。在探究會晤地點的深意時,更多媒體提到2017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美元首會晤後的回國途中曾於安克雷奇作技術經停。他在會見時任阿拉斯加州州長沃克時説,阿拉斯加州和安克雷奇市是“中美關係發展歷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在為這次對話舉行的吹風會上,美國國務院高級官員稱,阿拉斯加會談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由美國國務卿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同時與中方會談,這是第一次。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此次對話是落實中美元首除夕通話會談共識的具體舉措。拜登政府上台後,中美兩國高層第一次通過直接見面的形式進行交流對話,能夠幫助雙方加深彼此的瞭解,探討合作路徑。
“對話為美中提供了重塑雙方之間動盪關係的契機。”《華爾街日報》在評論對話意義的同時,認為雙方裂痕深、修復關係難度大。不過,美國也計劃就雙方如何在氣候變化和全球公共衞生等問題上合作瞭解中方的想法。美國彭博社稱,在拜登就任美國總統的頭幾周,他的政府對中國發出複雜信息。這就是為什麼這次會晤如此重要的原因。除了為未來4年的美中關係定調,它也將闡明究竟什麼才是拜登的優先事項。
對於美方宣稱“只有這次對話達到美方期待的結果,才會有後面繼續對話”,崔天凱17日在安克雷奇表示,在核心利益上,中方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餘地,這種態度只會把對話引向死衚衕。“如果有人認為中方這次帶着誠意來到阿拉斯加這個還是冰天雪地的地方,就是為了做出妥協和讓步,那我會建議北京的同事們趁早取消這次旅行,何必費這個麻煩跑來呢?希望有關人士丟掉這種幻想。”
BBC評論説,這次會議並不是為了達成協議。這是一次“直言不諱”的會面,為雙邊關係設定基本準則。美聯社報道説,白宮官員稱此次對話是解決嚴重分歧的初步機會。“很大程度上是坐下來,相互瞭解,然後各自回去進行評估。”在談到中方的預期時,崔天凱説:“中方並不指望一次對話就能解決中美之間所有問題,所以對這次對話也沒有過高的期待或者幻想。”他表示,如果雙方能夠開啓一個坦誠、建設性、理性對話和溝通的過程,這次對話就是成功的。“簡而言之,我希望雙方帶着誠意而來,帶着更好的相互瞭解離開。”
“麥克風外交”、拉幫結派施壓毫無用處
在與中方對話之前,布林肯和美防長奧斯汀在亞太地區展開一場全面攻勢——訪問日本、韓國,以構建“遏制中國”陣線。《紐約時報》稱,拜登正在籌劃對中國政策的急劇轉變,重點是在世界各地召集盟友,對抗北京並確保中國不會在關鍵技術上獲得永久優勢。阿拉斯加對話是對這種新方法進行實地測試。他們推遲了會議的時間,直到能與盟國達成共同戰略的綱要。
日本願意充當美國戰略的附庸,但韓國恐怕要令美國失望。18日,韓國外長鄭義溶和防長徐旭在首爾與布林肯和奧斯汀舉行“2+2”會談。韓國《中央日報》報道説,美高官借會談喋喋不休談中朝。在18日的記者會上,布林肯指責中國“帶有攻擊性的高壓行動”影響印太地區安全,以此為由呼籲盟國必須以統一方式對待。韓聯社稱,韓國外交界普遍認為,布林肯發言的措辭強度遠遠超出預期,但韓美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幾乎相當於自説自話。鄭義溶僅表示“韓美同盟是東北亞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軸心”,希望會談結果能夠促進半島和平進程得到實質性推進。
雙方會談後的共同聲明則根本沒有提及中國。韓國《每日經濟》報道稱,此次的聯合聲明是自舉行韓美“2+2”會談以來最短的一次,只有800字,以往通常為2000字左右,而且缺乏實質性內容。在美國最關心的反華陣線問題上,聲明連“中國”二字都沒有,這與此前的美日“2+2”會談聲明中多次點名中國形成鮮明對比。
《韓國經濟》18日報道稱,當天被問及在中美矛盾越來越尖鋭的情況下是否受到“二選一”的外部壓力時,鄭義溶説,美國是韓國唯一的盟國,而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不可能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美中目前都沒有對韓國直接提出這一要求。針對美國要求韓國加入具有牽制中國性質的“四方安全對話”,他稱此次“2+2”會談沒有提及該議題。
除了拉攏盟友,美國還在阿拉斯加對話前加大對華施壓力度。17日,美國國務院就中國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更新對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內的24名中方官員實施制裁。《紐約時報》稱,這一行動的時機很明確,顯然是有意為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言人18日發表談話,痛批美方以香港事務為藉口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行徑十分蠻橫、惡劣。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説,中方同意參加美方提議的這次高層戰略對話,體現了中方對重啓中美對話交往、改善和發展中美關係的誠意和建設性態度。對話能否取得積極成果,取決於雙方的共同努力。美方應與中方相向而行,試圖搞“麥克風外交”“帶節奏”、拉幫結派對華施壓的做法是枉費心機,也毫無用處。
任何國家都無法脅迫中國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所18日在官網上刊登評論文章稱,各方對中美阿拉斯加會晤的關注點在於“對話是否能為雙邊關係相對解凍建立基礎”。一個角度的分析是,拜登致力於聯合盟友而非單方面的行動或許能成為中美關係的一個緩和因素,因為絕大多數國家並不希望在中美之間、在安全和經濟之間做出選擇。歐洲現代外交網站評論説,美國已經竭盡全力遏制中國、反制中國、抵制中國崛起,但都未成功。學界和政界人士都很清楚,中國已經發展到任何國家都無法脅迫的階段。而中國一貫奉行和平發展政策,摒棄一切對抗和爭端,專注於經濟和社會發展。全世界都在關注這次對話,希望避免進一步衝突,會為對話取得的任何積極成果慶祝。
王帆1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如今美國政府雖然強調競爭,但不排斥合作,這是中美關係轉變的“第一步”。接下來如何進行合作,如何平衡競爭與合作,雙方還有很多工作和事項要落實。在這次阿拉斯加會晤中,雙方有可能通過“列清單”的方式讓對方知道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需要正視的分歧。
美國《外交政策》稱,美中官員都承認雙邊關係存在可以合作的領域,誰會邁出第一步,邁出多大一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華盛頓和北京的內部政治。由於氣候變化,阿拉斯加的冰川正在以創紀錄的速度融化,這無聲地提醒雙方,也許是時候妥協了。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林日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付國豪 白雲怡 王偉 陳欣】
責任編輯:林好男_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