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際開發署署長:降低調門,與中國真正對話
美國《國會山報》8月12日文章,原題:讓我們緩和對中國的言辭,嘗試真正的對話 鮮有問題能夠吸引美國國會兩黨的合作。與中國的競爭似乎就是這類問題。
今夏伊始,參議院以兩黨多數輕鬆通過了2500億美元的“創新和競爭”法案。現在,一項1.3萬億美元的重大基礎設施法案在參議院兩黨的支持下,正朝着最終通過的方向發展。
兩黨共識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對中國日益增長的敵意,而這種敵意似乎正演變成類似冷戰的東西。問題是,言論加劇了兩國的民族主義反應,進而可能導致外交選擇被關閉。
如果世界上兩個最強大國家的對話受制於國內政治,那麼就會產生危險的影響。
在推動恢復與伊朗的核協議時,中國一直是一個盟友,並且能夠在阿富汗提供幫助。而且,在應對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等跨國威脅方面,美國和中國有着共同利益。
拜登政府通過與盟國合作來影響中國的行為進行“競爭”。最近,西方國家還聯合批評中國“讓黑客入侵微軟系統”。拜登和其他西方領導人敦促中國尊重國際上“基於規則的體系”。中國抨擊此類批評,並警告不要干涉其內部事務。
我們如何在與中國的關係中取得更具建設性的平衡?
中國的長期利益在於建設性地參與國際體系。為中國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服務需要7%至10%的GDP增長率。為維持高增長,中國將不得不參與發達國家的市場。中國不能僅靠本國的力量維持既有的生活水平。
筆者曾與中國打交道,但是是在一個不太有爭議的領域。作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展援助委員會2011年的主席,筆者曾訪問過中國。
當時,中國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致力於向“南南合作伙伴”提供援助。中國的官員對加入發展援助委員會的傳統捐助國行列沒有興趣,但當時中國政府領導人委託編寫了一份白皮書,其中採納了許多發展援助委員會的援助實效原則。對話產生了進展。
對中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冷靜分析會考慮其歷史上的脆弱性。20世紀初,中國的港口被英國海軍利用,後來中國又遭到日本人從海上入侵和佔領。這些脆弱性仍然存在於中國地緣戰略規劃者的頭腦中。
任何進行有益對話的外交嘗試都應考慮到這段歷史。這將需要耐心、艱難的討價還價和付出代價,但也許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國會認識到接觸和合作能更好地促進其國家安全目標。
在中國修復自己的形象時,必須權衡疏遠其他社會的風險,畢竟這些社會對維持中國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不可或缺。然而,如果美國的反華言論繼續造成民族主義反應,這一理由可能會淹沒於喧囂。
目前,美國兩黨的合作正在取得成效,但如果代價是一場新冷戰和對世界和平的威脅,那就得不償失了。在拜登政府加強國內政治基礎並與盟友達成更多共識之際,降低對華言辭調門並開始建設性的美中對話的時機即將到來。(作者布萊恩·阿特伍德為美國布朗大學沃森研究所學者,克林頓政府時期任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