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洋保護走在歐洲前列
德國海洋保護走在歐洲前列
經濟日報記者 陳希蒙
近年來,德國政府不僅提出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劃定10個保護區,而且將保護區範圍延伸到遠離海濱的水域。並在2017年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期間,20國政府代表和專家就一項保護海洋的共同行動計劃達成一致,以迅速阻止海洋變成“人類的垃圾場”。
德國是一個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的國家,這裏生活着約4.8萬種動物和2.4萬種高等植物、苔蘚、菌類、地衣和水藻。自1994年起德國政府便將保護自然生存基礎確立為國家目標並正式寫入德國《基本法》。到目前為止,德國設立了各具特色的16個國家公園和18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它們分散在北海和阿爾卑斯山之間,此外還有超過8000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為262.8萬公頃,佔德國國土總面積的6.3%。
作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簽署國之一,德國早在2007年就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國家戰略,並在2015年又制定了《2020年自然保護攻勢》,提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10個優先領域,包括田野和草地、海岸和海洋、洪泛區、森林、荒野、自然保護區等。此外,德國還是其他幾個重要的保護生物多樣性國際協定的締約國,並參與了約30個旨在保護自然的國家間協定和項目。
根據德國聯邦自然保護局2018年數據統計,德國的本土動物物種中有35%瀕臨滅絕,而植物物種中26%為瀕危物種。有鑑於此,聯邦自然保護局迅速制定了保護計劃,加強陸地、水域以及北海和波羅的海的自然與物種保護,一個迫切任務是防止居住區和道路建設破壞生存空間,防止密集式農業和過度施肥等帶來有害物質。按照德國政府最新要求,到2030年,用於住房開發和新的交通道路的土地使用量預計將降至每天30公頃以下。此外,還要讓2%的聯邦領土“拋荒”,讓5%的森林自然生長。2015年,有大量前軍事地區轉為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1萬公頃,其中包括沼地和荒原。
海洋環境保護近年來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早在2003年,德國政府就提出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劃定10個保護區。按照計劃,在距離海岸12海里至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按照歐盟有關的鳥類和海洋保護標準,設立2個鳥類保護區和8個海域保護區,保護珍稀候鳥、沙洲、海礁,為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如鼠海豚、灰海豹和海狗等提供生存空間。將保護區範圍延伸到遠離海濱的水域,可見德國在保護海洋方面早已走在了歐洲國家的前列。2017年,在德國擔任G20輪值主席國期間,20國政府代表和專家就一項保護海洋的共同行動計劃達成一致,以迅速阻止海洋變成“人類的垃圾場”。
此外,德國政府利用2020年歐盟輪值主席國任期進一步推進了歐洲的環境保護。德國政府將為自然保護提供更多資金,並設立一個獨立的歐盟自然保護基金,特別關注點之一是昆蟲的死亡。德國政府希望通過“昆蟲保護行動計劃”改善昆蟲的生存條件,還計劃成立一個生物多樣性科學監測中心。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