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磁場”中,哪座城最“吸”人?

  “強磁場”中,哪座城最“吸”人?

  近三年來,長三角勞動力人口分佈略趨平衡

  ■通訊員 翁章好 孫偉 陳雯

  長三角一直是吸納勞動力的“強磁場”,2020年底擁有勞動力總量達1.64億左右,約佔全國的16.7%,遠高於京津冀的8.13%和珠三角的5.18%。

  長三角41個城市中,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I型大城市各1個,Ⅱ型大城市14個,中等城市15個,以及I型小城市9個。其中哪些城市更能吸引和留住勞動力呢?藉助清華DaaS數據超市2018年2月底和2020年12月底的兩個截面常住人口大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長三角城市勞動力人口規模不斷增長,單城勞動力平均規模從2018年2月底(以下簡稱“期初”)的393萬人增加到2020年12月底(以下簡稱“期末”)的400萬人。各個城市勞動力人口與城市規模呈現高度正相關。

  期初排名最高的上海(1919.03萬人)大約是排名最低的舟山(83.67萬人)的22倍。期末排名最高的上海(1918.44萬人)是排名最低的舟山(87.36萬人)的21.96倍。差距略有縮小。41城以勞動力人口為變量計算的基尼係數,期初值為0.3400,期末值為0.3394,也説明長三角各城市勞動力人口分佈有走向平衡的微弱趨勢。

  長三角17個大城市集聚了較大規模的勞動力資源,期初和期末分別佔長三角勞動力總規模的62.20%和62.24%,更為集聚。17個大城市的平均勞動力規模,期初和期末分別比24箇中小城市平均值多336萬人和343萬人,差異相當於一個I型大城市城區的常住人口。

  大城市人口中的勞動力人口比例更高。期初和期末,17個大城市的勞動力人口比例均值分別為72.48%和73.22%,比24箇中小城市的均值(69.04%和69.56%)分別高3.44和3.67個百分點(具有統計學顯著性),比例優勢有所擴大。

  杭州、合肥、蕪湖和淮南的勞動力人口增幅分別為3.66%、4.73%、4.25%和4.25%,在17個大城市裏很突出,杭州和合肥可能分別得益於數字經濟和創新經濟的發展以及政府支持,而蕪湖和淮南則可能得益於產業轉移和後發展優勢。

  觀察數據,有一些城市顯得與眾不同。如嘉興和金華,兩個都是中等城市(2019年末城區人口分別為50.01萬和58.60萬),但勞動力人口比例排名在期初和期末都進入前十名,期末金華勞動力人口比例甚至高於Ⅱ型大城市寧波和特大城市南京,與組間整體差異顯著背離。這體現出嘉興緊鄰上海的同城發展效應和金華(義烏)民營經濟發達的勞動力集聚效應。

  “反向”的例子如徐州和淮南,兩個都是Ⅱ型大城市(2019年末城區人口分別為196.56萬和108.04萬),但勞動力人口比例都偏低,徐州在期初排在後十名,淮南則期初和期末連續墊底。這反映出這兩個城市居住型人口居多,勞動力人口偏少,產業吸聚勞動力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綜上所述,長三角最能吸引勞動力流入的城市,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寧波及嘉興等位於寧滬杭甬“Z”字形中樞發展帶上的城市,或金華和温州這樣民營經濟發達的城市。

  從勞動力人口的期間增幅來看,大城市組內,無錫、上海、常州等增幅為負,而杭州、合肥、蕪湖、淮南等增幅可觀;中小城市中,黃山、麗水、亳州有明顯增幅,而銅陵則出現劇烈降幅。這些動向背後的原因及對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等,值得進一步研究。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5 字。

轉載請註明: “強磁場”中,哪座城最“吸”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