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寫在第31個國際減災日之際
新華社記者魏玉坤、劉夏村
13日上午,一場地震災害救援實戰訓練正在重慶緊張進行,來自重慶、四川等地的16支專業隊400餘人,利用破拆、支護等專業救援工具,輪流進行了模擬建築物倒塌人員搜救、豎井內被困人員解救等科目訓練。
當天是第31個國際減災日。這場地震災害救援實戰訓練是應急管理部首次專門組織危險化學品、礦山、隧道等安全生產專業救援隊伍跨省市、跨專業聯合救援實戰訓練,生動體現了今年國際減災日主題——“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加強災害治理能力建設,既是當務之急,也是一項長期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災害風險防治工作,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加快推進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和防治能力現代化,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我國救災減災體制優勢不斷彰顯。2018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新體制下,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有效發揮,各有關部門專業優勢充分體現。
今年夏天,我國遭遇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
大江大河大湖發生18次編號洪水,多條江河同時發生流域性洪水,長江上游發生特大洪水,先後有751條河流發生超過警戒水位以上洪水……
面對複雜嚴峻汛情,應急管理部門每日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會商研判,提前預置救援力量;
中國氣象局及時滾動提供雨情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利部密切盯緊洪水動向,自然資源部加強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監測預警;
各地區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強化人員轉移避險,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得益於新的防汛體制優勢和災害風險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全國緊急轉移安置人次為近年來最多,防汛救災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
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要針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不斷強化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將防災減災救災與基層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有機結合,建立健全基層應急指揮體系,基層應急能力持續增強。
河北省積極指導基層實行常態化、制度化隱患排查,支持引導社區居民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災害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活動;山西在全省組織開展專家技術服務進社區活動,深入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和應急救援技能專題講座……
應急管理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累計接收自然災害災情8.2萬條,較近5年均值增加23.4%,災情報送數量和質量進一步提升,為應急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要堅持源頭預防,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科學應急能力,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在四川成都市,當地運用“旅遊文化 防災減災”的理念,打造了一批羣眾喜聞樂見的減災文化產品,讓羣眾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科學防災減災意識;
在山東青島市,當地在市民中開展“第一響應人”培訓,就心肺復甦、止血、骨折固定等應急救護知識進行培訓,考核合格取得“第一響應人”應急救護證書。到2019年底,青島市已有8萬人參加“第一響應人”培訓,有效提高了應急救護知識在羣眾中的普及率。
應急管理部日前發佈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前三季度受災人次下降11.8%,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40.1%,倒塌房屋數量下降61.2%。
“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將啓。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也是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
今年7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全面提高災害防禦能力,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把重大工程建設、重要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內澇治理、加強防災備災體系和能力建設等納入“十四五”規劃中統籌考慮。
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面向未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將健全信息共享機制,着力提升災害風險監測預警水平;堅持羣防羣治,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加強統籌協調,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