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結合當代、現代的需求推動現代潮州工夫茶文化的進程,把我們的文化推向全國、推向全世界。”8月23日,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成立,首任會長謝鴻洲如是説。“潮州工夫天下茶”,泰國正大集團副總裁李聞海寫下的這7個字道出了很多茶人的心聲,也道出其中的願望。
潮州工夫茶。洪麗純 攝
一片樹葉,從中國走出,經大漠、海洋播撒到世界各地,並各自落地生根。全球範圍內共有150個國家有飲茶的習慣,60多個國家有自己的產業產區。在中國的茶葉版圖上,杭州龍井、雲南普洱、福建鐵觀音……各個產區皆有各自的名茶。潮州工夫茶“工夫”何在?又如何冠以“文化”之名,並走出潮州,行走天下?
工夫何在?
“潮州工夫茶,是茶,又不是茶。”謝鴻洲在退休的年齡擔任會長,他認為成立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的首要任務是固本清源,要先把潮州工夫茶的基本概念釐清,“潮州工夫茶自成一個體系,這個是其他地方沒有的。”
潮州文史專家曾楚楠和潮州工夫茶藝非遺傳承人葉漢鍾合著的《潮州工夫茶話》中記載,工夫茶多始於武夷茶。乾隆初年,在彭光鬥《閩瑣記》記載其喝到武夷茶的感受,“盞絕小,僅供一啜。然甫下肚咽,即沁透心脾”。這已然可見小壺小盞的配置。福建《龍溪縣誌》中也提到“近則遠購武夷茶”鬥茶之時,“必以大彬之壺,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壯之爐,扇必以琯溪之箑”。這已具備工夫茶的程式。
葉漢鍾認為,潮州工夫茶是先有“工夫茶”再有“工夫茶藝”。以武夷大紅袍為代表的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茶商往來於福建與潮州,將這種製作工藝講究的烏龍茶及其品飲風尚帶進潮州。“武夷大紅袍、鐵觀音太貴了,我們這邊的茶商就想能不能把師傅請過來我們這邊做茶。後來發現我們的鳳凰單叢也很好,那就再完善工夫茶泡法了。”茶農根據茶商的反饋來種植茶葉、改善質量,茶商在茶藝方面與茶農相互切磋交流,並把這種沖泡、品飲烏龍茶的技術教給茶客。“真正的工夫是,各家茶行在烘焙、拼配上形成自己的風格,然後再教茶客泡。”
張秀如在上海演示潮州工夫茶沖泡技藝。受訪者供圖
民間認為工夫茶有“三個半師傅”,一個是製茶師傅、一個是焙茶師傅、一個是拼配師傅、半個沖泡師傅。外行看工夫茶多看“半個沖泡師傅”,認為工夫茶是以“二十一式”為表現形式的茶藝,但潮州工夫茶實際上是以鳳凰單叢為主的烏龍茶的製作、加工、烹泡、品飲,潮州工夫茶文化是在這一過程中誕生的。
曾楚楠曾對經常誤用的“工夫茶”與“功夫茶”做過辨析。潮州方言中,“工”(gāng,讀如“剛”)與“功”(gōng,讀如“攻”),讀音截然不同。“功夫”與“工夫”的含義亦不一樣,“功夫”指本領、造詣,如唱功、扇子功。“工夫”則指精細,如説“某某人過工夫”,意思是某人為人處世十分精細、周到。以“精”為核心的潮文化體現在潮州工夫茶上,即為茶所耗的“工夫”。
“尋常飢渴外,多事養浮生。”這是清初詩人陳恭尹寫下關於潮州工夫茶的五律。如果説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讓更多人能夠在“尋常飢渴外”萌生“多事”的心思來滋養閒暇時光,那麼人們對於工夫茶的理解與書寫,也印證一個時代對於“浮生”的態度。喝茶不過拿起、放下,浮生也不過一杯茶。
“潮州是個大茶館”
在潮州,願意為一泡茶下“工夫”的不是少數人。漫步潮州,有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過門即是客,請喝茶是禮。
“潮州是個大茶館,每家每户就是一個包廂、一個攤位。”曾任旅遊局局長的謝鴻洲認為,工夫茶文化是潮文化的核心。“工夫茶在潮州自然而然形成一種生活方式,可以讓大家凝聚在一起,而且泡茶的過程具有儀式感,其中有分享、交流。”
潮文化以“精”聞名,有人認為是資源匱乏帶來的“不得已而為之”,葉漢鍾則認為精緻是潮州人基因裏的講究。
“我覺得潮州人是貴族的遺民。對吃穿的講究不是一代人就能構成的,原來那種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它是一個系統,一代代地傳承下來,刻在潮州人的遺傳基因裏。”葉漢鍾從歷史角度看潮州人的歷史,以求工夫茶精緻的源頭,“宋代的時候福建作為後方,承接中原的王親貴族南渡,許多中原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在後方保留。福建與潮汕地區本身就是在進行文化的交流、融合,明代的時候又有大量移民過來,也是人文的遷移。”
在潮州的鳳凰茶區,葉漢鍾老師為學徒演示講解搖青步驟的操作要點。洪麗純 攝
作為茶葉的原鄉,中國的茶文化有豐富的場景,由北至南,可以是荒蠻大漠上一口飽腹的奶茶,可以是西子湖邊雨後緩慢舒展開來的綠茶葉。潮州工夫茶在世界茶文化最深遠、飲茶場景最豐富的地方,提出“傳承中國茶文化核心”這一概念,需要足夠的底氣。
曾楚楠提出“和、敬、精、樂”為工夫茶核心。“和、敬”是古今中外相通的茶德。“精”與“樂”則體現在工夫茶從茶葉、茶具、茶藝三位一體構成的體系。
鳳凰單叢以香氣高揚、香型繁多、山韻悠長在眾多茶葉中佔有一席之地,楓溪陶瓷為工夫茶提供器皿,茶藝作為表徵,與飲茶者進行最直接的互動。從茶葉到茶器再到茶藝,集中於一個城市,三位一體,全國鮮有。
燒杯熱罐、高衝低灑、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一系列的燙罐、淋杯、壺外追熱以及高衝低酌的程式,有效減少泡、斟過程中熱量的散失,杯小如核桃則能避免茶湯冷熱不均。外人看工夫茶茶藝覺得繁瑣費時,但對潮州茶客,一切不過是“就是為了喝上一杯好茶”。
潮州工夫茶讓人看到的是程式化的茶藝,但與日本茶道以形式為內容的哲理不同,潮州工夫茶的精緻與講究,離不開真正要飲下的茶湯,離不開飲茶者。
明代之後,潮州耕地開發以至極限,同時人口急劇增加,以“精”為代表的潮文化,其內裏是資源匱乏下“自娛自適自樂”產物。工夫茶之樂,是潮州位於半封閉地理環境中的自得其樂,更是在困窘生活中飲茶以慰藉時光的樂觀態度。
“悽慘作,快活食”,潮州工夫茶藴含着極為東方式審美的生活理念,更為難得的是,工夫茶以一種活化的方式在潮州保存着。
夜晚的北堤邊,獨自一人或三五成羣,擺上茶具,拿起放下,怡然趣意,自成一道潮州獨有的風景線。
2015年8月,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茶館,葉漢鍾展示潮州工夫茶藝,邀請外國友人品茶。受訪者供圖
鳳凰單叢可以遠渡重洋,工夫茶“二十一式”可以被學習傳播,但潮州工夫茶文化更重要的內核,在潮州這一座24小時不打烊的茶館和不論什麼事都要“先喝杯茶”的潮州人的骨子裏。
“離不開的潮州工夫”
“再好的茶葉也離不開潮州的工夫。”泰國正大集團副總裁李聞海眼見世界各地高端人羣用潮州工夫沖泡各種好茶,也見到泰國唐人街等地的潮人少不了潮州工夫茶。在他看來,這也正是“潮州工夫天下茶”的內涵所在——用潮州工夫茶的沖泡方式發揮各種好茶最優美的一面,也指的是潮州工夫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葉漢鍾始終認為,工夫茶是自上而下的文化,“現在工夫茶的普及是一種貴族生活方式的平民化。我們的講究,我們的文化是能夠被全國、全世界仰慕的。”
離家萬里,工夫茶往往是潮州人心中最純正的家鄉味。2015年,葉漢鐘的女兒葉青青作為浙江農林大學文華學院茶文化巡禮團的中國茶禮隊一員,到美國進行茶文化交流。讓葉青青多年來忘不了的是,在費城向華僑老人社區演示潮州工夫茶時,坐在第一排的一名奶奶看到葉青青演示的手法時,一直對着臨座老人説:“就是這樣的,一樣的。”當葉青青奉茶的時候,老奶奶喝完茶後,又説道:“今天我喝到了40多年前我媽媽泡的味道了。”沒有更多的話語,老人在不斷的感謝中,抹了抹眼角的淚。
潮州工夫茶成了海外潮人的鄉愁,也成為潮州茶的機遇。從潮州鳳凰山走向東南亞的文奕濱,早在2006年就將鳳凰單叢和潮州工夫茶帶去新加坡,爾後擴展到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在馬來西亞蘇丹王母生日時,他遞上鳳凰單叢茶作為禮物。
北京,非遺潮州工夫茶藝葉漢鍾傳承學徒師資班上,學徒操練學習潮州工夫茶藝。受訪者供圖
有潮人遠渡重洋借一口茶湯喚起家鄉的記憶,也有人穿越時空,借工夫茶尋求東方美學的韻味。“讀書、工作都是在西方的系統裏,學茶則給我打開了一把打開傳統文化的鑰匙。潮州保持了傳統的狀態,跟書裏的歷史、生活都對得上。”1978年出生的設計師何建勳在杭州創辦了見山茶室,以茶為媒介,金銀器、石器、插花等立體的中國審美在空間中延展。用橄欖炭起炭爐子,用朱泥壺泡單叢,潮州工夫茶在他看來是愛茶、學茶之人一定要學的。
何建勳認為潮州工夫茶走出得還不夠,這也是千庭茶業創始人林偉強轉行做茶的原因。2014年,在評估了鳳凰單叢當時的市場後,林偉強離開耕耘已久的電訊行業,去“做茶”。以“為夢想,下功夫”為口號,林偉強的夢想便是讓鳳凰單叢和潮州工夫茶文化走入萬千家庭。
鳳凰單叢在中國茶葉市場仍屬於小眾,林偉強抓住“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價值,嚐到了文化帶來的甜頭。“潮州工夫茶和鳳凰單叢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出去分享都是藉由工夫茶去吸引大家,然後再告訴他們工夫茶要用鳳凰單叢泡。”千庭茶舍、茶文化之旅、工夫茶分享會……林偉強有着無數與工夫茶有關的想法,僅在去年,他便出差了24個城市,收穫了78個城市合夥人。
翁立平移民比利時約30年,與妻子、朋友在布魯塞爾創辦中國茶學社。對於潮州工夫茶的傳播,翁立平有更冷靜的態度,“潮州工夫茶整體有進一步的知名度,但仍然是小眾。潮州工夫茶和單叢無需熱門,但求知音。熱門門會涼,知音天久長。”
當代,與潮州工夫茶有關的遠不止潮人,越來越多的人書寫潮州工夫茶的故事,有的向內,有的向外,有的向過去,有的向未來。謝鴻洲認為,當代茶人要有當代茶人的聲音。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會準備梳理已經寫下的故事,引導即將發出的聲音。工夫茶未來的故事將如何展開尚未清晰,但毋庸置疑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在不同維度發出他們對於潮州工夫茶的迴響。
來源:南方+
【來源:潮州共青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