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最初三天:影視與現實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綜合

2019年HBO的新劇《切爾諾貝利》重提1986年4月底的這場重大核電站事故。頭兩集描繪了最初的三天,雖然服裝、佈景和道具非常出色,但是有事實也有虛構,也有刻意展示的部分事實。
26日凌晨
1986年4月26日夜間,由於種種原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進行測試,發生了重大事故,直接原因是操縱人員違反操縱規程,後來解密的克格勃報告顯示,核電站的第一代反應堆有設計缺陷。凌晨1點30分,電站和普里皮亞特鎮的軍事化消防隊趕到,由於不清楚電站發生了最高等級(七級)事故,且缺乏核輻射下滅火的經驗,消防隊死亡2人,送往基輔和莫斯科專門性醫院的108人中又有28人死亡。這一段,電視劇基本符合事實。
可是接下來的會議令人摸不着頭腦,普里皮亞特鎮的政府會議發生在上午,而不是凌晨,有位德高望重的的老幹部一通慷慨激昂地講話,説服與會者不疏散居民,切斷民用電話和交通更是無稽之談。

無中生有的老幹部,還演過《權利的遊戲》裏的魯温學士
首先,蘇聯的制度和英美大不相同,鎮政府根本做不了決定。切斷民用電話是克格勃奉命行事,當地民警切斷交通的指令同樣來自高層。後來西方研究人員也同意,這其實是有利於後來的疏散——當時普里皮亞特是新建的原子能新城,是頗有名氣的景點。
至於隱瞞核輻射水平,無論電站還是鎮政府都是做不到的,至少蘇聯氣象和衞生檢測部門的直升機已經在附近檢測輻射水平。26日凌晨向蘇聯中央進行彙報。
其實我們查看地圖還可以發現,核電站附近有蘇軍的防空雷達站,軍隊是垂直管理的,哪裏瞞得住?

核電站與附近的雷達站(衞星照片)
26日上午
按照劇中的描繪,院士、核物理學家瓦列裏·列加索夫匆忙間來到克里姆林宮面見戈爾巴喬夫,與“不懂核能”的鮑里斯·謝爾賓納(又譯舍爾賓)爭論,揭穿了瞞報核輻射的虛假報告,列加索夫和謝爾賓納被派往現場指揮救災。

劇中的戈爾巴喬夫
劇中的戈爾巴喬夫睿智而堅定,符合西方媒體自1985年他上任以來的一貫評價。但是,請注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中,坐鎮莫斯科指揮的是尼古拉·雷日科夫,是當時的蘇聯總理(部長會議主席)。可是,雷日科夫在劇中根本沒有出現。
令西方尷尬的是,雷日科夫反對戈爾巴喬夫冒失的改革,戈爾巴喬夫藉着他1990年心臟病發作的機會,把他正式擠走。蘇聯解體後,雷日科夫更是寫了好幾本書,把戈氏批得體無完膚。因此,西方電視劇可能是故意無視了雷日科夫。

雷日科夫,這位至今健在
至於現場的委員會遠不止蘇聯副總理謝爾賓納和科學家列加索夫,還有蘇聯能源部長馬約列茨、水文氣象中心主席伊茲拉埃爾等多名高幹和專家。他們不是坐直升機到現場的,而是先坐飛機到基輔里斯波爾國際機場,然後坐車趕到的。所以不太可能發生謝爾賓納動輒要槍斃誰,要處死誰的對話。

謝爾賓納的照片與劇照

列加索夫的照片與劇照
差不多時間趕到的是蘇聯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爾·皮卡洛夫上將指揮的專業防化兵部隊,這支蘇軍部隊在上午11點之前已經進入事故區域,但是具體細節和劇中大有不同。
測定真實核輻射的行動在副總理到來之前已經開始,防化兵詳細測定了每個區域的輻射值,皮卡洛夫本人一個人包攬了所有疑似嚴重核輻射污染的地區。

皮卡洛夫照片與劇照:我先上!
他當時説,我已經老了,也許只有幾年壽命了,生的希望留給年輕的指戰員!
1986年12月24日,這位身先士卒的上將因此獲得蘇聯英雄稱號。而且,他沒有得輻射病,2003年去世。
2006年,俄羅斯設立了“皮卡洛夫將軍勳章”,專門表彰防化和救災方面功勳卓著的軍人和平民。

皮卡洛夫將軍勳章
滅火的方案並非列加索夫一人制定,是專家團隊商議的結果,並非劇中所説的硼和沙子,而是硼、鐵砂、鉛、石灰石和黏土的混合物。
疏散居民
電視劇裏,副總理謝爾賓納對疏散居民一事不置可否,直到瑞典檢測到了異常,美國間諜衞星拍到了核電站起火的照片,蘇聯方面才下令疏散普里皮亞特居民。
但是瑞典檢測到輻射是28日,美國間諜衞星的資料更遲一些。而蘇聯中央26日已經決定疏散居民,為此調集了1000多輛汽車,3列火車,僅用了一天,也就是到了27日下午2點就開始疏散,早於外國質詢蘇聯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電視劇中使用了當年疏散廣播的俄語錄音:
“注意,注意… 親愛的同志們,……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為了保證人民的絕對安全……臨時疏散市民到基輔州的避難點……保持冷靜並保持秩序。”

疏散居民的劇照
至此,蘇聯實際上已經向國內公開這次事故。但是令西方不滿的是,由於冷戰雙方的相互敵視,蘇聯在事故發生的3天后,也就是29日才向國外公開。
劇本可能是為了讓蘇聯27日的撤離是因為外國已經發現事故這個説法圓滿,強行把蘇聯公開事故的日期提前到了27日。
艱難的救災
緊急調來的直升機緊急加裝了鉛板和石墨墊之類的防護材料。長期演練核武器背景下作戰的蘇聯飛行員當然知道去核電站滅火意味着什麼。從事故第二天即4月26日到5月7日的9天,投下了5000多噸滅火材料,把放射性活度從1200萬Bq降到了10萬Bq。
劇中沒有表現這一點,可能是為了增加戲劇性,反而把10月份發生了直升機墜毀事故移植到最初三天的救災行動中來。
白俄羅斯女核物理學家烏拉娜是虛構人物,這一點是劇組承認的。
劇中的科學家列加索夫説了一句:“我們活不過五年。”當然不是如此,比如上文所屬的皮卡洛夫上將就是自然老死。但是對於列加索夫和副總理謝爾賓納確實如此。
列加索夫在事故兩年後自殺,一般認為是他在國際原子能會議上做了事故報告,但是蘇聯官方不允許他公佈反應堆本身有缺陷,所以他後來因抑鬱而自殺,這種“反蘇形象”正是西方所欣賞的,所以劇中重點描寫。
謝爾賓納4年後逝世,這位在能源行業工作了一輩子的幹部還指揮了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的救災工作,很多人認為兩次大規模救災嚴重縮短了他的壽命。
三個英雄
第二集的最後描述了三個核電站職工站出來自願承擔打開4號機組排水閥門,排除二次爆炸危險的英雄事蹟,三個英雄分別是:鮑里斯·巴拉諾夫、阿列克謝·阿納年科和瓦列裏·別斯帕洛夫。

三位英雄的照片,從左至右按上述順序
有很多網站資料認為這三個人不久後死於輻射病。
但是根據極度反蘇的烏克蘭當局資料,巴拉諾夫2005年因心臟病而不是輻射病去世,享年65歲。另外兩位英雄還活着,2018年,烏克蘭總統向兩位健在的英雄和巴拉諾夫的家屬頒發了三級勇敢勳章。

2018年烏克蘭授勳的照片
向英雄們致敬,是他們拯救了整個歐洲。
至於戈爾巴喬夫,後來嬉皮笑臉地在西方紀錄片中接受了採訪,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不知道他為什麼能笑得出來?
閲讀更多軍事內容,請關注 近衞步兵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