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板凳 架起“連心橋”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個小板凳 架起“連心橋”

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民警到村民家中走訪。孫 超攝

一個小板凳 架起“連心橋”

浙江省諸暨市公安局楓橋派出所民警與“楓橋義警”開展聯合巡邏工作。張 錚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楓橋經驗”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豐富發展,更加強調黨的領導、更加彰顯法治思維、更加突出科技支撐、更加註重社會參與,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

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系列報道,展現各地區各部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編 者

沿着紹諸高速一路向東,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隨風搖曳。過了高湖再向前行駛5公里,就來到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

在“楓橋經驗”發源地,有一位遠近聞名的“金牌調解員”——楊光照,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楊”。1986年,老楊從部隊轉業到楓橋派出所,一直致力於糾紛調解,當地老百姓遇到什麼矛盾或者有什麼心結,都愛找他,總能討個説法、有個解法。

做好矛盾化解工作,老楊有個秘訣——坐到小板凳上,到羣眾中去。如今,74歲的老楊仍奔波忙碌在鄉間田野,身體力行、薪火相傳,不斷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温暖羣眾的心田。

堅 持

“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彼此之間距離就近了,感情就親了。”

在楓橋經驗公安陳列館裏,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把時間拉回到20多年前。照片裏,老楊坐在郭店村警務站門口的小板凳上,和一羣孩子聊天。

上世紀90年代末,楓橋派出所創新發展基層治理模式,提出將警務站搬到村裏,把派出所建在老百姓家門口,要求每個民警都要到村裏去走訪,誰家有個困難,哪家鬧了矛盾,心裏都得有個數。

老楊馬上行動起來,走村串户,聯繫羣眾。但很快,老楊發現很多村民不敢和他多交流,“來了個穿警服的,是不是哪裏又出事了,躲遠一點。”

“走進了百姓的門,卻走不進百姓的心,該咋辦呢?”老楊心裏犯起了嘀咕。

一次,老楊看到村民們坐在一起納涼聊天,便也在旁邊搬起一個小板凳坐了下來,加入其中。沒承想,這個小小的舉動,讓村民敞開心扉,和老楊暢快地聊了起來。

老楊慢慢總結出了規律——村裏家家户户都有小板凳,不管百姓坐在哪裏,自己都拿個板凳坐在他們中間。“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彼此之間距離就近了,感情就親了。”

“老楊來了就一紮到底,一坐能聊上個大半天。”村民陳木信以前看到民警都繞着走,還沒説話,臉就緊張得通紅,現在遇到什麼事,最先想到的是找民警。

小板凳,這個在農村司空見慣的小物件,架起了老楊和村民之間的“連心橋”。老楊和村民從混個臉熟、找話題嘮家常,到逐漸建立信任,再到有什麼事情主動聯繫,就是從小板凳開始的。

“兒子要結婚,想把家門前的路拓寬1米,但他故意阻撓,把石豬槽、破舊農具全都堆在路上,讓這事兒辦不成!”家住海角村的陳屹立(化名)和同村堂叔因為屋前田地結下了樑子。兩家人有積怨,村裏調解了幾次都沒有解決。

“老楊處理糾紛有一套,村民都很信任他。”陳屹立經常看到老楊拿個小板凳坐在村民家裏。這次遇到難題,馬上想到了老楊。

“最難的就是這種時間比較長、根深蒂固的矛盾,為了一口氣,雙方互不相讓。”老楊跟着村幹部拐了幾道彎,來到海角村。

“之前他在我家門前堆放豬糞,臭氣沖天,後來又故意刁難我兒子,家門口的土路就是不硬化,讓兒子的貨車開不進來,現在不能讓他得逞!”陳屹立的堂叔看到老楊來,竹筒倒豆子般吐出自己的苦水。

老楊在小板凳上坐下來,和陳屹立的堂叔談了一次沒成、兩次沒成,到了第三次,堂叔終於想通了:“行,就按你説的辦!”

原來兩家人門前坑坑窪窪的土路,碰到下雨天就成了泥路,村民路過都要背後議論幾句。現在,路平了,燈亮了,道邊莊稼長勢喜人,兩家人的心也都敞亮了,村民都跟着心情舒暢。

提到調解工作的心得,老楊告訴記者,和老百姓打交道,必須要“走得進家門、坐得下身來、聊得上家常”。只有發動和依靠羣眾,才能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

傳 承

“只有用心走訪、真心傾聽,走進羣眾、深入羣眾,才能敲開羣眾家門、打開羣眾心門。”

吳佳烙2021年從警校畢業,現在是楓橋派出所最年輕的民警,也是老楊的徒弟之一。和老楊一樣,常常可以看到吳佳烙坐在一個小板凳上,和村民嘮家常。

起初,走進百姓家門,吳佳烙總覺得有些放不開,不知道怎麼和大家打開話匣子。

“這是我們新來的社區民警,大家有什麼事情可以和他説説。”老楊帶着剛入警的吳佳烙到村裏走訪。老楊告訴吳佳烙,做羣眾工作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從第一次進百姓門應該怎麼進,到第一句話該怎麼説,都有學問。

“找個小板凳,坐下來試試。”老楊説。再來到村民家,吳佳烙在小板凳上坐下,村民慢慢打開話匣子。“我家小孩子今年名牌大學畢業,現在在大公司工作嘞!”馬嶺村的王大伯看到吳佳烙,迫不及待地和他分享好消息。“以前,不穿警服去村裏,老百姓都認不出來,現在他們大老遠看到我,都要打個招呼。”吳佳烙很有成就感。

夏日的孝泉江緩緩流動,兩岸青山鬱鬱葱葱,徵天水庫清澈見底,這裏是當地的水源保護地。

一天,水庫管理員何亮(化名)看到同村的王樂佳(化名)在水庫偷偷捕魚,上前制止,不想兩人產生肢體衝突。王樂佳頭部受了點傷,揚言要討個説法。

“偷魚是我不對,罰多少錢都行,但他出手傷了我,必須要找他算賬。”無論怎麼勸,王樂佳一直在氣頭上,村裏都怕生出什麼事端,馬上聯繫上吳佳烙。

“我走訪過他的伯伯,請他一起來,我們去説説看。”吳佳烙找到王樂佳的伯伯。

問原委、講道理、解心結……幾次聊下來,王樂佳覺得吳佳烙和伯伯説得在理,確實自己有錯在先,接受了何亮的道歉,兩個人當場簽了調解協議,握手言和。

矛盾實現就地化解,不出村不上交,離不開村民的支持與信任。

在平時一次次的走訪中,吳佳烙和當地幹部、村民都相處得很好,有什麼事兒,大家都願意一起幫忙想辦法。

功夫在平時,俯下身子、將心比心,才能贏得羣眾信任。“和老百姓打交道,不能讓他們覺得你‘居高臨下’,瞭解情況也不能只是走馬觀花。”吳佳烙説,遇到問題,溝通方式再有效,調解方法再高明,都不如和老百姓常坐在一起聊一聊,走進他們心裏,“老百姓認可你相信你,才會支持你幫助你,眾人拾柴火焰高嘛。”

漸漸地,村裏越來越多人喜歡上這個總愛坐在小板凳上、常和大家嘮家常的小吳警官。“小吳警官常來村裏,像家人一樣親近。”

“只有用心走訪、真心傾聽,走進羣眾、深入羣眾,才能敲開羣眾家門、打開羣眾心門。”通過一個小板凳,吳佳烙慢慢領悟到了做好羣眾工作的真諦。

發 揚

“時代在變,調解的類型和方法千變萬化,但做好調解的原則不變——為了羣眾、依靠羣眾和發動羣眾。”

吳佳烙負責聯繫4個村子,四聯村是其中之一。四聯村周圍有很多工廠,機會多、薪資高,很多人在這些企業打工,村裏只留下老人跟小孩。“老人精力有限,對小孩的教育和照顧難免有些顧不上。這羣娃經常聚在一起,容易出事兒。”老楊看在眼裏,提醒着吳佳烙要多留意。

“村裏有幾個少年,他們父母不在身邊,你要多關心幫助他們。”吳佳烙性格靦腆,但籃球打得很好,老楊便送給他一個籃球,讓他通過打籃球和這些少年打成一片、成為朋友。

一天,吳佳烙到村子裏打球,一個初中生模樣的男孩看到他之後,馬上扔下球跑開了。原來,男孩是吳佳烙辦過的一起案子的當事人,一見到吳佳烙就很緊張。

“來,一起打球!”吳佳烙熱情相邀,男孩慢慢放鬆下來。打完球,男孩悄悄告訴吳佳烙:“最近村裏有兩個男生在約架。”吳佳烙馬上找到這兩個男孩,對他們進行耐心教育,打消了他們打架的念頭。

“村裏的孩子有一個自己的圈子,常常有一些情況和問題線索,都會及時告訴我們。”如今,和吳佳烙一起打球的那些少年,主動擔任校園“義警”,成為維護當地治安的一股新力量。

老楊用一個小板凳和一個籃球教小吳做羣眾工作,新老兩代人傳承踐行“楓橋經驗”。老楊和小吳的經歷,正是“楓橋經驗”60年來歷久彌新的生動寫照。

“楓橋經驗”作為基層治理經驗,發源於矛盾化解、服務於矛盾化解,又在矛盾化解的實踐中不斷創新發展。

“時代在變,調解的類型和方法千變萬化,但做好調解的原則不變——為了羣眾、依靠羣眾和發動羣眾。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仍是‘楓橋經驗’的基本精神和使命所在。”看到孩子們笑得天真燦爛、村民們和睦相處,吳佳烙既欣慰又自豪,內心也更加堅定:一定要把新時代“楓橋經驗”傳承好、發揚好。

“‘楓橋經驗’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我們要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立足穩定與發展,一任接着一任幹,把黨的羣眾路線踐行好,讓‘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楓橋派出所所長陳偉鋒説。

梓塢山下,楓溪江畔,60年來“楓橋經驗”與時俱進、創新發展,一代代楓橋人見證着、篤行着。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29日 19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86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小板凳 架起“連心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