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過完今年1月份,大眾ID.系列已經在中國市場度過了一個完整銷售年。

去年大眾ID.銷量怎麼樣?芯片、疫情影響之下,剛進入中國市場的ID.系列2021年累計銷量沒超過10萬輛,沒有達到當年的銷量目標。新的一年剛開始,迎來了新能源補貼退坡、電池漲價,隨之而來的是純電產品的漲價潮。

這波漲價潮裏大眾ID.產品也在列,但終端市場上我們看見的卻有些反差。

漲價已成常態,行業還會繼續漲?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這一輪新能源漲價潮裏,特斯拉是2022中國新能源市場第一個宣佈漲價的,也是3月份5天內連調兩次價格的新能源車企。

特斯拉在3月10日對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長續航版/高性能版漲價1萬。3月15日,特斯拉官網更新顯示,Moedl Y長續航版和高性能本分別上調2萬元;Model 3高性能版上調1.8萬元;Moedl 3標準版也出現1.4萬元的漲價。

綜合來看,5天之內,特斯拉Model Y長續航版和高性能版,分別漲價了3萬元;Model 3高性能版累計漲價2.8萬元。

我們把漲價這件事背後的原因放大來看,漲價是全球性的市場調整,特斯拉在中國漲價美國市場也一樣漲價。捋順一下邏輯,電動車近年銷量持續走高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都一直處於增長態勢,車企加速轉型純電領域,傳統造車巨頭也加入純電領域;彼時還勉強夠用的電池,放到現在顯得更為稀有,尤其是電池原材料。

當市場需求大於供應量時,漲價在所難免,即便是佈局鋰礦產業的車企也躲不開這波漲價,進入今年已經第二次調價了。即便是整車毛利率已經來到30%左右的特斯拉,也扛不住電池原材料這波漲價的趨勢,5天連漲兩次。30%毛利率這是在特斯拉精良的成本控制之後才有的毛利率,像傳統車企豐田、大眾也都在19%和17%左右。

接連的車企進行價格調整,引出一個問題行業還會漲多久?先回答第一個,純電汽車行業還存在漲價空間,在芯片問題沒有得到緩解的前提下,又加上了一波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在電池企業擴產的產能落地之前新能源車型的售價還有一定的提高空間。至於漲價的極限,會與芯片和原材料成本直接掛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主流企業在調整價格,但大眾卻在反向操作的保價。

大眾ID.現狀,有權益補貼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關於大眾ID.系列終端市場的現狀,我們在本週的一個工作日下午進到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多家4S店進行了解。可能由於工作日的原因,幾家店裏的客流都不算多,而且有的店內大眾ID.系列的銷售人員也還在休假狀態找店內其他員工進行接待。

店內情況大致如下,展廳內仍以燃油車居多,ID.系列多被擺放在展廳的周圍,熱銷的燃油車型被擺放在展廳中心。幾家店情況瞭解下來,上汽大眾ID.系列單店銷量好的話三台車共計20台左右;一汽-大眾單店單月銷量,最好的情況也在30台以內。

以北京地區為例,幾家店內都不會留有太多庫存車,即便在停車場能看到一大部分ID.4和一部分ID.6的庫存車,但工作人員也稱這些我們能看到的車基本上都是客户訂購的待交付車輛。可能會有一定量的庫存車可以售賣,但具體多少台説不準,如果訂車的話預計最快兩週能會有車到貨。大眾ID.系列中銷售情況較好的是ID.4和ID.6,上汽大眾的ID.3被店內工作人員視為不好賣的產品,原因是價格貴車還小,反而另外兩款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銷量情況都還算不錯。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來到本次走訪的重點環節,大眾ID.系列有沒有優惠?這個問題在經銷商店內問出來的時候還有些敏感,被工作人員“糾正”指出這是“限時權益”,具體的解釋就是可能過了3月份之後就沒有這個限時權益或是會有調整。

上汽大眾的權益補貼,大眾ID.4 X補貼2.3萬元,置換補貼6千元;大眾ID.6 X補貼2.1萬元,置換補貼6千元。一汽-大眾店內同樣也有這樣的補貼政策,但力度沒有上汽大眾那麼高,綜合補貼也在2.2萬-2.7萬之間。

保價背後,還有什麼值得看?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總結一下幾家店走訪之後的內容,有少量庫存車可當現車出售;限時補貼政策目前只是3月份內的補貼,過後還有沒有不得而知;提車週期在2周-2個月(個性化定製)左右;看車用户多以家庭第N+1台車購買,用油標購車的人很少;北京地區已經開始為5月份電動車新指標囤庫存車。

可能有人會想,大眾ID.系列在這波調價潮之中為何沒有像特斯拉那樣動輒1萬元的價格漲幅?大眾與新勢力造車企業的最大不同點,它是一家傳統汽車製造企業,有規模龐大的燃油車市場。燃油車板塊是大眾盈利的主要來源,2021年大眾集團税後利潤154億歐元,依靠全球約820萬輛燃油車+約45萬輛電動車構成。

個人認為,在初入新能源領域的大眾應該也沒指望着大眾ID.系列能在除歐洲市場外立刻獲得盈利,而是打下一個“好印象”的基礎。大眾電動化長遠的目標應該放在用SSP平台打造的車型上,預計是在2026年左右,這才是大眾電動化的重點項目。現在不急着漲價,也能理解,雖然是直營模式擁有調價主動權,但現在銷量規模不大沒必要因此調價,繼續讓利消費者或許會有好的效果。

消費者對於純電車型的需求是什麼?購買新能源車的人分為兩種,家裏第一台車和家裏第N台車,共同的需求是價格便宜,一個是為了剛需一個是為了不讓指標空置。現在大眾ID.系列的定價合理的是大眾ID.4和ID.6,算上補貼之後25萬左右能拿到大眾ID.6的中高配產品。之後的大眾會更便宜,等到大眾CTC電芯自產之後,節約的零部件成本在規模化量產裝車之後,成本優勢會更明顯的體現在終端售價上。

對於大眾ID.系列而言,現在還不是一個好時候。即便大眾在中國市場擁有很大一部分的燃油車基盤,但拿燃油車換電動車的人仍然是少數派。再等幾年,等到軟件驅動的SSP平台、標準化電芯、L4級自動駕駛、CARIAD軟件平台,到了那會兒大眾的燃油車基盤有可能會被激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8 字。

轉載請註明: 漲價1萬是新勢力常態,大眾ID.的“保價"背後是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