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大部分國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也有兩個例外,一個是以色列,信仰猶太教;另一個是黎巴嫩,信仰基督教。然而,作為中東唯一的基督教國家,黎巴嫩因大量接受穆斯林難民,現今也成了伊斯蘭國家。那這是怎回事呢?
黎巴嫩的基督徒是當年歐洲十字軍東征後的孑遺,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後,阿拉伯地區的大部分基督徒退到地中海沿岸繁衍生息起來。進入近代後,為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黎巴嫩不得不投靠法國,成為了它的殖民地。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脱法國正式獨立。因當時基督徒佔到了總人口的55%,而穆斯林還不到40%,所以,黎巴嫩成了一個基督教國家。為了保持國家的團結,剛成立的黎巴嫩政府還特意制定了《民族憲章》。
《民族憲章》規定: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當然了,這時的總統不僅是國家元首,還是權力最大的人。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獨立後的黎巴嫩,因總統、軍隊總司令和高官幾乎清一色都是基督徒,所以獲得了歐美等西方大國的各種援助,這讓其發展又快又穩,無比繁榮,成了中東地區的一個特例。首都貝魯特更是被稱為東方的巴黎。
不過,這一切,都隨着巴勒斯坦的穆斯林難民湧入而改變了。巴以戰爭的爆發,加上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開戰,產生了無數的穆斯林難民。對於這些難民,黎巴嫩國內的穆斯林紛紛要求國家予以接受,並且要安頓好。
以基督教馬龍派主導的黎巴嫩政府難以承受國內穆斯林施加的巨大壓力,不得不答應放開國門,讓大量穆斯林難民(主要是巴勒斯坦難民)來國內避難。然而,黎巴嫩的穩定生活引誘着難民。時間一久,他們根本不想返回自己的國家。
迫於國內穆斯林寄予的壓力,黎巴嫩政府對此也只能睜一眼閉一隻眼,只是不在大規模接受穆斯林難民。可是,不接受不代表着難民進不來。他們在黎巴嫩國內穆斯林的指引下,裏應外合,成批成批的“偷渡”到黎巴嫩。
就這樣,隨着大量難民的湧入,同時還有很多伊斯蘭武裝人員潛入,加上穆斯林超高的生育率,讓黎巴嫩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基督教徒不再佔優勢。1975年,穆斯林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但被拒絕。於是,一場長達15年的內戰爆發了。
黎巴嫩的基督教徒與國內外穆斯林的廝殺就此展開!據估計,在15年的內戰中,有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佔戰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離失所。黎巴嫩總統傑馬耶勒(基督教徒)都被極端穆斯林難民炸死。
1990年,基督教徒與穆斯林簽署《塔伊夫協議》結束內戰,兩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權力。可是,《塔伊夫協議》簽訂後,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統權力受到大幅度消弱,原總統大權已經轉移給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的總理身上。
就這樣,總統成了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而實權都掌握在總理身上。雖然基督教徒在政治上還擁有很大的實力,但從某種程度上説,穆斯林已經達到了他們的目的。據統計,目前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只佔到了總人口的42%,還有下降的趨勢。
而穆斯林的人口比例,已經從原來的40%,上升到了57%,加上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又是穆斯林總理。於是,中東唯一的基督教國家黎巴嫩,因大量接受穆斯林難民,成了伊斯蘭國家。(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