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拉什莫爾山也被稱為總統雕像山,在那裏四座巨大的總統雕像向世人訴説着美國年輕的歷史。
在這四座雕像中,排名前兩位的是華盛頓和傑斐遜,他們分別是美國的首任和第三任總統,華盛頓帶領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傑斐遜則負責起草了著名的《獨立宣言》,他們二人是美利堅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勳。
可是回顧這場讓美國人引以為豪的立國戰爭時,我們會發現,其實“獨立”二字僅僅體現在戰爭的結果上,而在戰爭的過程和手段上遠遠談不上“獨立”。
美國的獨立戰爭實際上是一場小型的世界大戰,是多國絞殺英國的聯合行動
我們先來看看參戰方:北美十三殖民地、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聯手對抗英國以及北美洲原本的主人:印第安人。
説起來英國當時的情況實在是四面楚歌,被那麼多強國圍攻,不得已之下居然只能和印第安人聯手,實在是有些悲催。
再來看看戰場,戰事除了發生在北美大陸外,還有在法國海岸外的烏桑特、英吉利海峽(雖然由於西班牙和法國自己掉鏈子沒有打成)、直布羅陀、西印度羣島等地,甚至在非洲和亞洲也打成一團。
如此多的參戰勢力,幾乎覆蓋全球的戰鬥區域,顯然已經遠遠超出了當時美國的掌控範圍。
托馬斯·傑斐遜
恐怕在約翰·迪金森和托馬斯·傑斐遜共同執筆寫下《關於拿起武器的原因和必要的公告》時,他們自己也不會想到,原本只想小打小鬧一下的反抗行為,最終居然會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大規模混戰。
事實上,也正是這種混亂,為美利堅擺脱英國統治,成功爭取獨立創造了絕佳條件。
那麼,以法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強國為何要摻和大英帝國的“家務事”,對美國傾力相助呢?
天下苦英久矣,特別是法國、西班牙、荷蘭對英國積怨頗深。
在英國之前,海洋霸主是海上馬車伕荷蘭、是擁有無敵艦隊的西班牙。英國通過一系列戰爭將西、荷從霸主的位置讓拖下來並取而代之。
西班牙和荷蘭等國家怎能不對英國恨得牙癢癢?
法國那就更不用説了,英法自古以來就是一對老冤家,雙方對了征服對方不知道喊打喊殺了多少個世紀,在美國獨立戰爭前不久,英國和法國剛剛結束了“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是英法爭奪海上霸權的爭鬥,這場鬥爭以法國慘敗告終。戰後,法國失去的不只是艦隊,還有法屬加拿大、法屬印度等大片海外殖民地。
更重要的是,在七年戰爭中,英國並沒有將法國、奧地利、西班牙等國家組成的聯盟徹底打服。
在戰後,法奧等國厲兵秣馬,大力進行軍事改革,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夠報仇雪恨。
當然,除了復仇外,經濟利益也是重要因素。畢竟地球這塊蛋糕就那麼大,好地方全讓英國人給吞了,其它國家吃什麼?
所以對法國這些國家來説,它們需要的是一個藉口,一個能夠名正言順向英國發難的藉口。
它們之所以援助美國,主要還是為了打壓英國,本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原則,法美走到了一起。
驅虎吞狼,美國如何借勢贏得獨立?
爭取歐洲援助的必要性
一開始,美國在對於是否應該爭取歐洲援助時的態度是搖擺不定的,甚至持消極態度的人佔了大多數。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將美國捲入歐洲列強之間的紛爭中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請外援參戰無異於引狼入室。
富蘭克林
這時候,美利堅開國三傑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説話了:美國如不尋求外國的援助,實在是不可理喻的遲鈍。
富蘭克林的話不無道理,當時美國和英國的實力對比懸殊極大。
美國人口不到300萬,而英國本土加上殖民地的人口有3000萬,是美國的十倍。美國不僅人少,而且還很窮,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的殖民地國家。
在人口和經濟水平都極度劣勢的情況下,美國自然無力組建出一支足以同英國抗衡的軍隊。
1775年6月,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軍隊:一支由1066名沒有受過什麼訓練的民兵組成的大陸軍。
對於這支軍隊,華盛頓無奈地描述道:“烏合之眾,缺少紀律、秩序和管理”。
即使是在後來大陸軍最強盛的時期,華盛頓手下也不過只有一萬六千人。
因此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僅憑美國的力量都是絕對無法同英國相抗衡的。要想贏得獨立,美國就必須爭取外部支持。
努力戰鬥,讓歐洲看到壓注美利堅的前景
歐洲諸國的援助和猶疑
在北美大陸燃起的戰火自然立刻引來了歐洲各國的注視,但一開始的時候,由於局勢不明朗,歐洲各國並沒有立刻表明態度,公開支持美國。
他們心懷鬼胎,一方面希望藉此機會向英國復仇,另一方面又忌憚於英國的強橫實力不敢輕舉妄動,所以最初他們的決策是通過秘密手段給予華盛頓支持。
在當時的世界上,最希望看到英國吃癟的恐怕就是法國人了。所以在歐洲各國裏,法國的支援最快也最積極。
路易十六
在這一階段,歐洲對華盛頓的支持主要在經濟層面,除了給予美國大量貸款外,大炮、步槍、火藥、炸彈、服裝等軍事物資也被源源不斷地運到北美。
所以在早期的獨立戰爭戰場上呈現出了一幅十分有趣的畫面:美國人和英國人殊死奮戰,但美軍大炮上刻着路易十六的名字,他們手裏的槍支來自荷蘭,身上穿着的軍裝來自法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在獨立戰爭的早期其實是歐洲人在僱傭美國人去打英國人。
戰鬥,再戰鬥,直到迎來薩拉託加大捷
儘管得到了來自歐洲的大批援助物資,但華盛頓和他的軍隊始終處在極端被動的防禦態勢之中。對他們來説,所有的戰鬥都是在勉力維持一種均勢,一種保證自己不會被徹底擊潰的均勢。
因此,薩拉託加大捷的戰鬥規模並不算大,英美雙方戰死人數加起來也不過千人,但卻是意義非凡的一戰。
經過這一仗,美國軍隊信心大增。同時,歐洲諸國也開始對這支不起眼的軍隊另眼相看起來。既然這支軍隊戰意如火,既然他們存在打敗英國人的可能,那麼,他們就是一支值得下注的軍隊。
歐洲參戰,狼煙四起
薩拉託加大捷的消息傳到歐洲後,在富蘭克林的積極爭取下,觀望已久的法國終於下定決心,公開向英國宣戰。緊接着,西班牙、荷蘭等國接連加入反英陣線。
在歐洲,法國和西班牙聯手攻向英國本土和英國控制下的直布羅陀;在印度和非洲,法國海軍和英國海軍展開了一輪又一輪交鋒;在美洲,法國艦隊在西印度羣島和英國為了殖民地打得不可開交……
全世界同時燃起的戰火讓英國焦頭爛額,它不得不分兵到各處去救火,北美大陸所承受的壓力自然輕了許多。
同時,法國陸軍直接登陸美國本土,同英軍展開了廝殺。
如此一來,英國軍隊悲催地發現,這仗怎麼打着打着,成了英國單挑全世界了!為了增強自身勢力,英國不得不同北美大陸的印第安原住民結盟,只不過,這個盟友怎麼看怎麼不靠譜就對了。
結語
局勢發展到這裏,英國落敗、美國獨立已經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我們説,美國能夠贏得獨立戰爭的過程其實並不“獨立”,而是世界各個大國角力的結果。華盛頓、富蘭克林、傑斐遜等開國元勳們追求自由的精神自然值得我們頌揚,但我們更應該看到在他們無與倫比的勇氣背後,還有着怎樣縱橫捭闔的高超智慧,才能在敵強我弱的絕境之中,硬生生找到一條出路。
當然,由於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出力最大,法國的路易十六國王也被戲稱為美國真正的國父,這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梗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