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這個世界有好幾個易衝突地區,都被冠以“火藥桶”的稱號,但耶路撒冷,一定是最大的那個。五月以來,巴以局勢驟然緊張,因規模和烈度近年罕見,吸引了全世界目光。從地緣控制到國家博弈,巴以問題隨着時間流逝變得複雜而混亂,誰是誰又非?根源與出路在哪?我們邀請到資深中東問題作者千里巖撰文,為關注者和研究者打開一扇觀察之窗。
打紅眼的“混戰”還在繼續。
在連續發了多條畫風詭異、密密麻麻只有火箭符號的推文之後,以色列外交部的一個推特賬號才説明:就是想讓你們直觀感受一下,這些是射向以色列平民的火箭彈總數,每一枚都是用來殺戮的。但這並沒有得到太多同情,反而招致罵聲——那你們射向巴勒斯坦居民的火箭又怎麼算呢?
↑圖據環球網。
之所以用“混戰”這個詞,是因為雙方的力量壓根不對稱,以色列陸海空三軍一起上陣,巴勒斯坦方面只有哈馬斯武裝出場不説,手頭的東西也不夠看,除了少量的火箭彈和無人機之外,基本還是靠着製造簡單的卡桑火箭打消耗戰。在這種戰爭模式下,毫無疑問以色列會造成大量巴勒斯坦平民的死傷,不過很顯然以色列不會在乎的,畢竟安理會那邊有美國的否決權罩着。
以色列會不會全面佔領加沙地帶掃平哈馬斯?從2000年哈馬斯大規模發動針對以色列的襲擊開始,以色列也不是沒有試過,不過很顯然這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讓哈馬斯更加根深蒂固,在2006年以軍撤出加沙之後,哈馬斯都上台執政了……
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休”,這個問題恐怕會成為以色列永恆的心魔。
1.誰才是巴勒斯坦“當地人”?
巴以問題是怎麼來的?其實這真的還不能從第一次中東戰爭算起,更多要把這筆賬算在當時的大英帝國頭上。
受到近代歐洲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觀念的影響,流散在全世界的猶太人萌發了“復國主義”。儘管到底在哪裏重新建國也爭論不休了很久,最終主張迴歸祖先“聖殿”所在地巴勒斯坦建國的“錫安派”成了主流。
有了理想就會有行動,正好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早就盯上了巴勒斯坦這塊扼守亞非歐三大洲的戰略要衝,盤算怎麼才能從加入了敵對同盟國陣營的奧斯曼土耳其手裏,把這塊地弄到手。
於是,錫安派和英國一拍即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貝爾福,在1917年以一封信的方式,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貝爾福宣言》。當然,這一紙《宣言》一邊表示支持猶太人將來在巴勒斯坦建國的理想,另一邊不經意地也説了一嘴“猶太國家的出現不要以犧牲當地居民權益為代價”。
失去國家2000年的猶太人顧得上注意後面這句話嗎?隨着一戰結束後巴黎和會分贓到手,大英帝國開始對巴勒斯坦“委任統治”。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通過全世界猶太人社團的“眾籌”支持,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猶太人的大批湧入,讓已經在這裏居住了幾百年的阿拉伯人開始覺得自己家被“穿越”到了外國,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憤而要求結束“委任統治”獨立建國。
英國很快感知到了這種矛盾的危險性,不出意料地變卦了……可是千年夢想近在眼前的熱情,豈是一個變卦能阻擋得了?
猶太人通過各種有組織的偷渡,繼續前往巴勒斯坦。英國當局動用軍警對猶太人移民的阻撓,招致了他們的報復,甚至由此開創了現代恐怖主義。英國駐當地的專員被暗殺,英國殖民當局的辦公地大衞王飯店被炸彈轟平,甚至他們把目標對準了被認為是“親阿”的丘吉爾……
二戰的結束,算是給了英國人“解套”的機會,根據新成立的聯合國推行的“非殖民化”政策,大英帝國必須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未來巴勒斯坦何去何從交由當地人自行決定。
問題來了,誰是“當地人”?
2.建“一個國還是兩個國”?
移入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已經為數頗多了,到底是建立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
聯合國1947年11月通過“巴以分治決議”,主張在巴勒斯坦境內分別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阿拉伯人能同意嗎?居住了近千年的地盤上突然冒出來一個“外國”?於是以色列宣佈建國的第二天,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
但誰是阿拉伯人呢?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也是四分五裂的,有接受敍利亞支持的“阿拉伯解放軍”,有跟埃及更親近的,還有覺得巴勒斯坦本來是跟約旦一體的就該併入約旦的。
不出意料,埃及、敍利亞和約旦倒是一齊動手,可是他們之間為了誰能佔哪塊地盤也差點互相打起來……伊拉克和黎巴嫩算是出於民族感情友情贊助,雖然不怎麼參與扯犢子,可是出工不出力也沒好到哪裏去。
儘管彼此之間互相扯犢子,但彼時以色列畢竟還沒有成型。所謂的以色列國防軍都是當初猶太人定居點的自衞隊“帕爾瑪赫”,另外加上江湖武裝“斯特恩幫”,還有更像是恐怖組織的“伊爾貢”拼湊起來的。所以以色列在戰場上很被動,説不好沒建國就滅國了。不過沒關係,美國既然支持以色列就不會袖手旁觀。然後,聯合國的停火令恰到好處地來了……
停火四周,以色列可沒閒着,重新編組整訓軍隊不説,美國援助的武器源源不斷地來了,世界各地猶太人的捐款也來了,立馬又變成了武器。美國幫人幫到底(或者説挖牆腳挖到底),順帶還幫以色列斷絕了埃及、敍利亞、約旦從英國進口武器的可能,就連英國都不得不撤走。
再動手的時候,對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幾乎沒有懸念,以色列把這些更熱衷互掐的阿拉伯國家“吊打了一圈”。戰爭結束後,除了一些死命守住的孤立據點,以色列基本上獨吞了巴勒斯坦,這可比聯合國同意給其的地盤還大了50%以上。
3.第四次中東戰爭為何“不靈”?
其實阿拉伯國家不光國與國之間有互相掐架,內部也不消停。
從歷史經驗看,如果一個阿拉伯國家的統治集團在外戰中受挫過甚,國內也可能面臨政治危機,乃至生存危機。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吃虧最大的埃及,國王很快丟了寶座;吃虧其次的敍利亞則是不停地政變,直至阿拉伯復興社會黨上台才消停;保存實力沒怎麼動手的約旦雖然國內也鬧,但是王室手裏的武力足夠用,好歹穩住了……
以後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和第三次中東戰爭,基本都是以色列看好了什麼,就主動出手去搶。尤其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之後,比整個巴勒斯坦面積還大的埃及西奈半島都被搶到手了。
似乎中東從此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套路”,以色列只要先發制人,讓阿拉伯國家繼續進行戰爭的信心動搖,或者其武裝部隊可能遭受更大挫敗,他們自己就會盤算停止戰爭。但到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就不靈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預示了以色列最終會面臨的地緣危機。
時任埃及新任總統薩達特為了鞏固自己國內政治地位,打算主動發起一次戰爭。除了軍事上的準備,他的政治準備更加充足:汲取以前阿拉伯國家之間總是趁機互相砸黑磚撈稻草的教訓,他花了大力氣調和了跟敍利亞、沙特之間的矛盾,甚至連總是暗地裏跟以色列勾搭的約旦,他都沒少做工作。
當埃及的軍隊突然跨過蘇伊士運河對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發動進攻的時候,敍利亞也果斷在北線向以色列發動了進攻,約旦出於自己的利益,咬牙表態願意派志願者去黎巴嫩敍利亞一線,伊拉克則動員了裝甲師趕往戰場。就連沙特也使出了大動作,帶着海灣國家一起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玩起了“石油禁運”。“石油禁運”一把將西方世界帶進了一次經濟危機,也讓他們嘗夠了苦頭。即便美國各種威逼利誘,他們也不像以前那麼支持以色列,還與美國緊急援助以色列的行動劃清界限。
沒人支持的以色列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最後還是美國總統尼克松咬牙出手,下令“美軍把能飛的東西都飛到以色列去”。美軍現役裝備被直接抽調到以色列補充損失,彈藥油料和零部件更是源源不斷、不惜血本的空運。美國還動用了衞星情報,讓以色列知道了埃及軍隊戰線上的漏洞……最終,以色列在戰爭的後半場扳平了局面。
以色列又贏了?恐怕不能這麼説。戰後不久,以色列主動接受美國的撮合跟埃及和談,以交出佔領下的西奈半島為條件簽署了《埃以和平協定》。這份和平協定的一個顯著作用,就是穩住了阿拉伯國家中最強的埃及,以色列依然可以騰出一隻手對其他阿拉伯國家,尤其是巴勒斯坦的反抗武裝動手。
4.以色列還能不能“一直烈”?
故事講到這裏,世人彷彿總是看見以色列很強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而且還是加倍奉還。
↑5月18日,巴勒斯坦民眾在耶路撒冷躲避以方發射的震爆彈。圖據新華社
以色列累不累,他們心裏不是不清楚,當初温和派的拉賓能在美國的撮合下做出“土地換和平”的決策,與巴解組織達成協議,允許巴解組織逐步在被佔領土上建立自治政府,這本身也足夠説明問題了。只不過因為美國的強大,而且跑去中東推銷“民主”造成了阿拉伯國家嚴重的碎片化,讓以色列的右翼強硬派又看見了機會。在拉賓被刺殺後,這個協議幾乎就被棄之不顧。
以色列的行為毫無疑問地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憤怒,今天的巴解組織尤其是在旗幟人物阿拉法特去世後,影響力不斷降低,反以色彩更加濃厚的哈馬斯勢力逐漸上升。正如上文所述,以色列打擊哈馬斯從來沒有手軟過,可是為什麼哈馬斯的勢力卻在不斷增長?更重要的是,今天的美國國力見頹,未來還能萬世不變地如此支持以色列嗎?
2016年,執政的美國民主黨奧巴馬政府已經破天荒在安理會譴責以色列擴建定居點問題上投了棄權票。儘管後來特朗普政府不管不顧地偏袒以色列,算是一個回潮。可如今更把身份政治當做生命線的拜登政府,對巴以衝突的態度是不是更耐人尋味呢?
未來,在伊朗核問題上,拜登政府的態度也很難猶如特朗普政府那麼強硬,畢竟這牽涉到美國跟自己更重要的歐洲盟友們的關係。畢竟,從前面梳理中,我們可以看見,不論以色列多麼強悍,他們只要態度不改就會始終被“羣敵環伺”,而自己國家有限的體量很難耐得住一個大國利用代理人進行長期的消耗。
時間走到距離《貝爾福宣言》發表104年的今天,把自己捆在美國命運上的以色列,前途未必有多光明。
作者 千里巖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