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印度外長蘇傑生共同出席記者會。(圖源:路透社)
當地時間7月28日,正在印度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新德里會見達賴的代表。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9日作出嚴正回應:美方應重信守諾,停止利用西藏問題、涉藏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對“藏獨”勢力從事反華活動提供任何支持。中國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衞自身權益。
布林肯就任美國務卿以來對印度的首次訪問,卻把焦點轉向純屬中國內政的西藏事務,美國拉攏印度給中國添亂、找麻煩的意圖昭然若揭。據印度媒體報道,布林肯在與印度官員的會談中,就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阿富汗局勢、所謂“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以及抗擊新冠疫情等議題進行了討論。不過,在西方媒體眼中,“中國”才是此次布林肯訪問的隱藏的主角。美聯社指出,華盛頓已經“毫不掩飾美國希望獲得印度協助來孤立中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認為,布林肯此訪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拉進美印關係,使印度成為美國“圍堵中國”的一大支點。
美國意圖拉攏印度遏制中國,早已不是什麼新聞。自奧巴馬時代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美國就一直將印度視為其“印太戰略”的重要支點,特別是特朗普政府將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後,印度在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對急於推行其遏制中國戰略的拜登政府來説,強化和穩定美印關係是其重要的外交政策抓手。劉宗義認為,不論是加強抗疫和疫苗合作、還是推動“四方安全對話”,乃至推動亞太地區生產鏈、價值鏈轉移,都是美國為了拉攏印度抗衡中國的“誘餌”。最近兩年,印度頻頻在邊境、經貿、投資等問題上對中國進行挑釁,背後也打着靠攏美國加重對華要價籌碼的“小算盤”。
看起來“一拍即合”的美印關係,並非如表面上那樣和諧。實際上,過去幾個月裏,美印之間一直齟齬不斷。在印度第二波疫情暴發之後,兩國圍繞疫苗生產和美國限制原料藥出口等問題就嘴仗不斷。美國此前因“冷漠”對待印度疫情、直到6月才正式宣佈解除對印度的疫苗原料藥出口禁令,給印度人留下了“美國不可靠”的印象。《印度時報》4月24日就曾刊文稱,由於美國政府囤積新冠疫苗,對印度等受疫情嚴重影響國家的可怕形勢充耳不聞,印度網民的反美和反西方情緒爆發。布林肯此次訪問期間宣佈,美國將向印度提供2500萬美元用於疫苗接種,“以回報印度在疫情早期對美國的支持”。然而,對日均新增確診病例仍在4萬例左右、僅有13%的人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印度來説,2500萬美元的支持不僅顯得杯水車薪,而且也來得太遲。
“人權問題”也是美印關係中一個尷尬的矛盾點。近年來,莫迪政府因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特殊地位、《公民身份法》修正案、農民抗議等諸多問題遭到美西方國家批評。布林肯此次訪印前,在美國方面表示將提出人權問題後,印度政府立刻予以回擊,稱印度“對其在人權和民主領域的成就感到自豪”。印度展望網站以“布林肯之旅:美國應該就人權和民主問題給印度上課嗎”為題發文揭批美國真面目:從前“詭計多端”“搞垮民主政府”,現在“美化自己”。自視為“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當然不會接受美國當“人權教師爺”。布林肯訪印期間,顯然降低了在人權問題上批評印度的調門,更多鼓吹美印兩國的“民主價值觀”。如果淡化對印度人權問題的批評,會進一步損害美國自詡的“人權衞士”形象;如果對印度人權問題大加批評,又會影響美國拉攏印度造成不利影響——這是美印關係中繞不開的尷尬議題。
事實上,將自己綁上美國“反華”的戰車,對印度來説並不是什麼好事。無論地緣政治環境如何變化,中印都是搬不走的鄰居。過去這些年來,美國對盟友背信棄義、用完即棄的戲碼一再上演。如果甘當美國遏制中國的一顆“棋子”,印度就應該看清一個問題:現在美國能把印度抬得有多高,印度將來恐怕就能摔得有多慘。(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