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經濟帶是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帶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王雅婧 俞小松
如何看待生態環保對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長江經濟帶進一步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和突破點有哪些?圍繞相關問題,記者近日對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進行了採訪。
記者:《“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了生態環保、綠色低碳、創新驅動、綜合交通、區域協調、對外開放、長江文化等七方面重大任務,其中生態環保放在第一位。如何看待生態環保對於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
張學良:生態環保是造福人民、澤被子孫的一項重要任務,綠色增長也是高質量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流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前提。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長江經濟帶以佔全國21.5%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43%的人口、創造了全國4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已成為我國經濟最強勁活躍的增長帶。在長江經濟帶率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發展思維,有利於帶動全國經濟的更高質量發展。把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協調統一,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由傳統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
記者: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長江經濟帶進一步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和突破點有哪些?
張學良: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帶,率先實現長江經濟帶的“碳達峯”和“碳中和”,倒逼能源結構調整,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提出,長江保護應當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創新驅動、系統治理。在此背景下,長江經濟帶的綠色低碳轉型有三大重點:第一,加強技術攻關,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脱碳;第二,突破重點領域,打造低碳產業鏈,發展低碳工業、綠色金融、低碳農業、綠色建築以及交通脱碳;第三,勇於創新發展,促進數字化低碳轉型。
長江經濟帶在低碳轉型過程中建議在兩方面進行突破:首先,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其次,充分發揮綠色金融支持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作用,完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綠色財税。
記者:目前,長江經濟帶城市羣一體化發展狀況如何?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
張學良:長江經濟帶城市羣一體化發展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呈現出多極聯動的特徵,既有上海、武漢、成都、重慶等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形成的都市圈、城市羣協調發展,也有上海—重慶萬州、杭州—湖北恩施、無錫—青海海東等對口支援(幫扶)和協作,正在形成以長江為地域紐帶和集聚軸線,以沿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依託,區域聯動、結構合理、集約高效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未來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發展建議將高質量發展、高效能治理、高水平開放、高品質生活貫穿全過程,堅持六位一體的發展路徑,加強交通、產業、公共服務、空間、生態、功能與政府合作之間的聯繫,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空間協同,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創新政府合作體制機制,推動形成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記者:最近發佈的《“十四五”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提出了六項建設任務。您如何看待長江經濟帶下一步交通建設的重點?如何做到長江上中下游交通運輸網絡的聯通?
張學良:長江經濟帶下一步交通建設方向為“打通、加濃、連塊”。推動交通線路規劃設計工作深入實際,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打通“斷頭路”、拓寬“瓶頸路”;加快提升城市間高鐵通車頻率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打造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運等“水陸空三位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運輸體系;利用好交通大走廊優勢,充分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增長溢出效應,以交通走廊為紐帶促進塊狀經濟加速融合,例如借鑑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經驗,在長江中游謀劃G30科創走廊建設。
加強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的交通聯通,在多式聯運上,通過打造“海陸空”廣覆蓋、集成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注重多式聯運新方式,把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黃金通道”;在經濟價值上,利用綜合交通賦能,把“黃金通道”融入“金山銀山”,創造上中下游聯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重點空間突破上,如依託長江黃金通道打造成都與上海聯動的“滬成河”,加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上海大都市圈全面對接、深化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