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台灣親綠媒體民視新聞在新聞裏鼓勵台灣市民消費立陶宛啤酒,作為對該國“力挺台灣”的回報,評論區更有不少人曬出自己喝啤酒的照片,呼籲其他人“喝爆”立陶宛啤酒。
自今年中以來,立陶宛頻頻在台灣問題上挑戰我國主權,甚至踩着紅線打“台獨”擦邊球。隨後,我國政府宣佈降級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民間也陸續有企業取消了與立陶宛的大量商務合作訂單。
也正是在對華出口遇到了阻力後,立陶宛開始屢屢向台灣明示暗示,希望對方能“有所補償”。在今年6月,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LRT)新聞網就登了一則“立陶宛巧克力和啤酒在台熱銷”的新聞,給自己繼續挑釁中國壯膽。
而在本月,LRT先是在新聞裏為“損失大陸市場”叫苦,隨後又借採訪對象之口自欺欺人稱“損失了中國(大陸)市場雖然短期衝擊很大,但從長期看,這對我們公司和立陶宛都是有利的。”
為一個省丟了大片市場,何來的“長期有利”呢?這個立陶宛商家稱,他們公司剛剛和台灣簽了一筆大合同,而台灣將是“立陶宛商品最有保證的市場”,既體現了“壓注台灣穩贏”的自信,也彷彿是給自己臨時找了顆“藥丸”,就着他們在華損失的苦果一同吞下去。
面對立陶宛的“討債”,島內自然得有所表示。除了民視新聞外,台灣“中央社”英文版也曾鼓吹過立陶宛食品在台上架的消息,準備再次用老百姓胃口搞“邦交”。
雖然不少台灣網民給這些媒體的宣傳叫好,但不管持何種政治立場,只要記性夠好的台灣網民都會記得,在某些台灣政客的瞎承諾下,台灣老百姓要“吃”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比如前陣子蔡英文等人曾為澳大利亞的反華操作叫好,也曾喊着呼籲大家多買澳大利亞紅酒,讓對方“感受來自台灣的温暖”。
圖片截取自觀察者網視頻
結果就在台灣媒體再度承諾“喝立陶宛啤酒”的同一天,紅酒行業網站發佈一則數據指出,在中澳關係緊張日趨緊張的2021年,澳大利亞紅酒銷量大幅下滑,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於中國大陸市場的需求驟跌導致的。
與此同時,雖然台灣是澳大利亞紅酒少數幾個銷量有所上升的市場,但相比暴跌的幅度,台灣的這點“温暖”也明顯“火力不足”。
那麼問題來了,那邊還欠着澳大利亞紅酒的“債”,這頭的立陶宛啤酒又來了,這些台灣媒體能忽悠大家都給喝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