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選民在日本東京一處投票點投票。圖/新華社
10月31日,日本第49屆眾議院選舉結果出爐,執政的自民黨獲得465席中的261席,單獨超過半數,形式上獲得了大選勝利。
這次選舉距離2017年10月舉行的上一次眾議院選舉,已經過去了4年,是日本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也是日本現行憲法下,“第一次”在10月21日上屆議員期滿後才迎來最終投開票日的選舉;同時還是日本“00後”新世代第一次參加大選,代際更迭意義非凡。
此次選舉還有幾個“之最”值得關注:目前候選人共計1051人,是引進小選舉區和比例代表並行選舉制度以來候選人“最少”的一屆,但在野五黨聯合陣線在70%以上選區都派出候選人與執政聯盟對決,這一比例卻不可謂不高;岸田文雄內閣從啓動到解散眾議院只有10天,從解散眾議院到選舉投開票日只有17天,均創下日本戰後史上“最短選戰”紀錄。
保守舊形態並未改變
截至當地時間10月31日10時,此次大選投票率為6.32%,比上屆眾議院選舉時減少0.83%,繼續呈現出低迷態勢,足見儘管各方尤其是執政聯盟及動員團體不斷努力,但日本國民對國政的不關心、不信任狀態並未發生根本改變。
自民黨斬獲261席,較之2017年的284席,減少了23席,但也如願獲得眾議院過半數議席。較之選前媒體普遍預測的“形勢微妙”,岸田文雄算是勉強過關,對他本人算是長舒一口氣。但自民黨並未拿到掌控立法權的三分之二議席數量,未來在施政過程中仍然要部分依賴於執政盟友。
在野五黨聯合陣線仍然是“爛泥扶不上牆”。如果説有一部分日本選民,對安倍及其隨後的自民黨繼承人頗有微詞甚至是懷疑觀望的話,他們對於反對黨的競相“比爛”更是毫無信心,對他們可謂絲毫不抱希望。最大的反對黨立憲民主黨議席大幅縮水,在野五黨整體席次也因為維新會的出走分流而下降,讓日本選民對反對勢力進一步失望寒心。
另一個在野政黨日本維新會在94個選區獨立推出候選人,結果獲得28席,較之上次大選激增17席,幾乎翻了3倍,成為眾議院繼執政的自民黨與反對的立憲民主黨後第三黨態勢較為明顯。
選舉結果表明,儘管日本部分選民有求變心理,但整體保守的態勢依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這種保守心態的頑固難變,最大的原因在於百年老店自民黨和其鐵桿支持層形成利益共同體態勢,與官僚階層(公務員團隊)、支持團體(包括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等)形成權力共享三角,使得被動員的自民黨基本盤選民難以發生重大位移。
其次,這也與反對黨長期內耗不止,始終沒有能形成取代自民黨的強有力反對黨和政治領袖人物有莫大關係,更和戰後日本選民一以貫之的政治冷漠、政治參與乏力有重大關係。
9月29日,岸田文雄發表勝選演講,強調防疫和經濟刺激迫在眉睫。視頻/新京報我們視頻
仍然會走安倍老路
經濟問題,仍然是擺在岸田文雄面前的最大挑戰,也是此次大選日本選民最關心的問題。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日本經濟帶來的雪上加霜影響,儘快讓日本經濟走出持續多年的低迷,對岸田來説絕非易事。
這方面的困難,既難在日本經濟產業升級後很難再重新撿拾起“製造業迴流”這一美國策略,也難在其外貿形勢決定了對中國等外部市場的高度依賴,更難在消費税改革這一長期進退維谷的攔路虎。
安倍經濟學的所謂數支利箭,都沒能讓日本經濟實現真正的重振,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打擊的今天,岸田恐怕更難有重新找回日本經濟景氣的“靈丹妙藥”。岸田手中可用的經濟砝碼實在捉襟見肘,無非是對內繼續推動消費税緩慢提升,對外繼續推進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
安保外交領域,岸田更是難以走出“安倍陰影”。日美同盟的基軸,岸田必然要蕭規曹隨。
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是自民黨右翼夙願,岸田一方面既是和安倍一樣的同道中人,策略上也只有推動前行的義務而絕無中途退卻的勇氣。但另一方面,無論是經濟景氣需要,還是過去政治教訓,也使得岸田深知和中韓等亞洲鄰國搞好關係的重大現實意義。
所以,岸田的外交政策,在強化日美同盟大框架的同時,不排除會因為國內政治牽引需要,在中國台灣問題等方面和美國走得更近,時不時在諸如人權、中國香港等議題上加入西方俱樂部的反華合唱。
但與此同時,岸田政府又不得不在低政治領域如經貿等方面和中國緊密合作。對華政策方面,這種由來已久甚至根深蒂固的糾結“撕裂”,在岸田執政時期恐怕仍將持續。
特約撰稿人 | 張智新(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黎志棟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