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許多關心“文明”延續的人一樣,我懷着特別的興趣關注了在英國康沃爾郡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峯會,最終頗感失望。值得注意的是,為期三天的會談中特別關注中國。
在中國問題上,此次峯會延續了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的路線。美國總統拜登試圖向所謂的民主國家施壓,想讓它們形成一個聯盟。事實上,美國政府的涉華議程,在不同程度上與這些國家的利益相悖。作為一名美國人,我曾有過更多希冀。不過,看到如今的中美關係,我並不感到意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就任後發表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表示,兩國關係未來將會是在“應該的時候”呈現競爭性,在“可以的時候”呈現合作性,在“必要的時候”呈現對抗性。那個時候,他仍然清楚認識到,中美利益重疊之處仍然有合作和互惠領域。然而,此後的安克雷奇會談和美國白宮國安會“印太協調員”坎貝爾的言論卻表明,美國選擇了競爭、對抗與遏制。
在G7峯會期間及會議結束時發佈的近14000字的公報裏,競爭、對抗、遏制的觀念無處不在,這並不令人感到驚訝。不過,美國總統將自身意願強加給昔日盟友,未必能那麼順利,因為當下G7成員的國家利益繼續出現分歧。
它再次印證了十九世紀英國外交官帕默斯頓勳爵的話——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事實上,美國盟友對於應該採取何種對抗性的公開立場,並沒有達成一致。即便是在普遍達成一致的領域,有關計劃也很難實施。在這些領域裏,更多的是願望清單,而不是有資金承諾的具體計劃。
美國主導推動“重建更好的世界”倡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白宮的説法,其目的是幫助縮小發展中國家40多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需求缺口。但是,如何籌集到這些資金呢?白宮稱,美國政府將與國會合作,對現有的發展融資加以補充。那麼如何與分裂的國會進行合作呢?國會甚至都不支持拜登的國內基礎設施法案。“重建更好的世界”倡議需要花費數萬億美元,共和黨的“美國優先者們”連其中一小部分都很難拿出來。
這種情況似曾相識。2018年,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提出類似計劃。然而,他們絞盡腦汁也只籌集到1.13億美元,這只是個零頭。於是,這個計劃不了了之。
當下,我們無法判斷在原則上達成一致的眾多G7峯會倡議中,哪些將從文字變成實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政府想要輕易建立一個俯身貼耳的聯盟進而與一個更加自信、成功的中國競爭、對抗,註定是不會成功的。
(作者系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哈維·朝鼎)
(編輯:嚴玉潔 王輝 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