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孩子被父母吼了,還哭着要“抱抱”,知道原因就別吼孩子了

由 公西成化 發佈於 綜合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進入地鐵之前,有一段長長的自動扶梯,一個媽媽帶着3歲左右的孩子走過來。媽媽提着大包小包,孩子調皮地掙脱媽媽的手,先行一步踩在扶梯上,媽媽見狀一把將孩子拉回來,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跑來跑去,發生危險了怎麼辦?”

這是一件很簡單的小事,媽媽擔心孩子有危險很正常,可能是一個人出門帶娃,本來就很辛苦勞累,再加上孩子不聽話,融合了緊張、害怕、委屈、氣憤等各種情緒,導致媽媽對孩子怒吼。

媽媽情緒崩潰,孩子也哇哇大哭,周圍的人紛紛側目。過了好一會兒,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不對,漸漸地語氣緩和下來,而剛才被吼的孩子,卻哭着向媽媽要抱抱。看着孩子滿臉淚痕,媽媽一邊抱緊孩子,一邊安慰他説:“不許再亂跑了,媽媽很擔心。”

這樣的事情見怪不怪了,很多父母在工作上受到老闆的批評,回家就把怒氣撒在孩子身上。或許是因為孩子沒好好吃飯,或許是孩子只顧着看電視不去寫作業,或許孩子只是沒給父母拿拖鞋……

父母一時間又急又氣,就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一方面是想制止孩子的壞行為,另一方面也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

總而言之,父母就是把孩子當做情緒的垃圾桶,因為他們心裏覺得自己比孩子大得多,孩子不能反抗,而且小孩子大都不記仇,過後哄兩下就忘記了。

但很多時候父母吼完孩子之後,孩子反而還要“抱抱”,這是為什麼呢?

01渴望安全感

孩子不懂事,或許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但是能明顯感覺到父母在生氣,跟平時不一樣。於是他們會擔心父母不愛自己了,缺乏安全感促使孩子急切地靠近父母,通過抱抱來確認父母對自己的愛。

02尋求原諒

還有的孩子看到父母生氣和嚴肅的表情,會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於是想通過抱抱的方式,尋求父母的原諒,讓父母不要生氣。一般這種時候,父母也拿孩子沒什麼辦法,立刻就心軟下來,回抱孩子。

03需要安慰

父母的吼叫會讓孩子感到驚嚇、不知所措,而父母是孩子親近的人,是安全感和情感的主要來源,於是本能地向父母靠近,粘着父母不放。哪怕是剛剛吼過自己的父母,也依然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不記仇,只要給他一顆糖、一個抱抱或者一個笑容,孩子就恢復心情了。那麼,孩子真的不記仇嗎?其實不然,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的負面情緒對孩子有何影響?

01心理創傷

父母對孩子發泄負面情緒,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就像在心裏默默埋下一顆種子,父母一次次的吼叫和打擊令其生根發芽,等到孩子長大後,有能力反抗父母,做出一些極其叛逆的行為。

02性格自卑

父母經常打擊和否定孩子,會令孩子形成自卑、懦弱、膽小、和孤僻的性格。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很弱勢,容易貶低自己的價值,覺得沒有人會喜歡自己,無論是不是自己的問題,都會卑微地道歉。

03關係疏遠

父母經常吼孩子,一開始孩子可能是不記仇,還哭着要抱抱。但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產生自我意識,逐漸忍受不了父母的負面情緒,必然會影響親子之間的關係。於是孩子急切想長大,早點離開父母。

瞭解孩子“哭着要抱抱”的原因,父母也要反思自己:

01控制住自己的壞情緒

在負面情緒爆發之前,先在心裏倒數一分鐘,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在這一分鐘裏,問自己幾個問題:為什麼要生氣?生氣會有什麼後果嗎?除了生氣還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等一分鐘過去,心情開始平復,或許你會發現自己沒必要生氣。

02學會好好與孩子溝通

情緒是影響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重要干擾因素,大吼大叫只會加劇衝突和矛盾。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儘量保持理性、冷靜思考,採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儘量避免語氣強烈的反問句式、挖苦和諷刺的用語以及“我不要你了”之類的恐嚇。

0正面教養方式管教孩子

曾有學者對“父母怎樣對待孩子的錯誤”這一問題做調查問卷。結果顯示:面對孩子犯錯,65%的父母都會採用懲罰的方式,而20%的父母會採用正面引導的方式,剩下15%的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

所謂正面教養方式,來自於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的經典的著作《正面管教》。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是“Positive Discipline”,直譯過來是積極的紀律,也就是説父母應當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紀律的環境,給孩子樹立有效的規矩。

簡·尼爾森在書中特別強調父母要採取“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和善能夠讓“反叛”的孩子願意配合父母的管教,而堅定是指父母不嬌慣和溺愛孩子。當父母與孩子產生衝突時,更多地常用“積極暫停”而不是“懲罰”的方式。

説給父母聽: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意識到“我的孩子不完美,我自己也不完美”。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更大的責任在於父母,在你想要訓斥、懲罰孩子之前,要先反思自己的問題。

今日話題:你有沒有忍不住吼孩子的時候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