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美聯盟發中文等5種語言安全指南 應對歧視騷擾
中國僑網4月1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為應對不斷增多的針對亞裔羣體的歧視騷擾、仇恨犯罪事件,美國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日前發佈安全指南,包括中文、韓語、日語等五種亞裔羣體常用語言,幫助亞裔羣體瞭解如何應對騷擾歧視乃至仇恨犯罪。
獲市長白思豪指任擔任紐約市種族平等委員會成員的亞美聯盟行政總監姚久安(Jo-Ann Yoo)表示,疫情暴露了困擾有色人種、移民和低收入紐約人的種族的不平等現象。消除這種不平等的必要性從未像當下一樣緊迫。
來自反暴力教育中心(Center for Anti-Violence Education)的專家參與制作了安全指南,旨在幫助民眾學習如何在身陷或目擊反亞裔暴力事件時,降低危險性並保障自身安全。
就見義勇為者而言,當發現有人被騷擾乃至攻擊時,應通過自信、堅定的語氣和鎮靜的言語對施襲者進行直接干預,若有必要,可採取肢體上的干涉。同時,若現場情況允許,可向他人尋求幫助,請求第三方協助,獲取資源或者幫助。或者通過向施襲者詢問不相干的問題,以期將施襲者的注意力從受害者身上轉開,例如“不好意思,請問你知道下站是哪一站嗎?”。
如果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已經有他人對受害人予以施援,見義勇為者可在保障自身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拍照或錄製視頻的方式,留存證據。此外,在歧視騷擾或仇恨犯罪事件告一段落之後,見義勇為者可上前主動詢問受害者的情況,並將相關信息廣而告之,提高社區乃至這個社會對這類事件的關注和了解。
目擊者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應善用防範衝突升級的語言策略,儘量從旁邊接近施襲者,而非從後面接近或者直接上前與施襲者當面對峙。首先,目擊者可嘗試通過言語指出施襲者的不當行為,例如“你把他/她的手臂抓太緊了”“你的聲音太大了”“請停止”“這樣做不好”等。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施襲者,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儘量不要使用嘲諷的語氣,或者使用批判式的言語,以防施襲者惱羞成怒、導致暴力升級。目擊者也可儘量使用鎮靜的語調與施襲者進行交流,而非過分激動語氣和使用激烈的言辭。
在某些情況下,目擊者可採取“故意忽略”的策略來防止衝突升級。忽略可以作為一種主動的策略,目擊者可以通過選擇不去參與的方式防範矛盾激化。但是應該持續關注事態發展,如果發現矛盾繼續激化,準備好使用其他的策略。在與施襲者溝通時的用詞上,可儘量使用“我們”而非“我”,營造一個“整體感”,同時有助避免施襲者將矛頭轉向介入事件的目擊者。
建議受害者或目擊者使用“非暴力溝通策略”(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以達到強調並且建立與他人連結的目的。具體做法包括:使用中性的語言描述,而不是主觀判斷。例如,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不要對施襲者説“你瘋了”,而是可以通過説“你這樣大聲地喊叫,寶寶開始哭了”等語句,減少激怒襲擊者的可能性。同時,還可以多表達自己的感覺或感受,儘量不要牽涉襲擊者及其行為。例如説“我感到痛苦”,而不是“我感到不受尊重”。説出自己的需求,並且不牽涉特定的事物,例如不要説“別跟我説話”,而是説“我現在需要一點空間”。
同時,為力求取得進展,當事人可建議提出具體可達成的要求,例如説“我們可以暫停一下,晚點再回來嗎”,而不是“我現在很受不了你”。(劉依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