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初心奮鬥者|從一片農田到繁花似錦,“光明力量”讓花博會更美好
圖説:種植苗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 攝(下同)
再過一個多月,被譽為中國花卉界“奧林匹克”的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將在上海崇明開幕。10萬平方公里的展區內,六大展館英姿初現,7萬棵苗木提前紮根,近2000萬株花卉含苞待放,期待着以最佳狀態,生動演繹“花開·中國夢”的主題。
滿園春色的背後,有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那就是光明花博會項目建設團隊。他們中有一線勞模工匠,有打造花卉超級工廠的“護花使者”,還有站好退休前最後一班崗的總工程師,一同為花博會建設貢獻“光明力量”。
“上海速度”和“上海水平”
2018年4月9日,上海崇明獲得了第十屆中國花博會的舉辦權,同年7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將花博會園區的建設任務交給了光明食品集團。兩個月後,花博會統籌協調指揮部成立,集團內各個層面的骨幹力量、專業人員被抽調出來,組成項目建設組、苗木產業組、花卉產業組等等,拉開了建設花博會的序幕。
本屆花博會涉及花博園區及光明花博小鎮的總施工範圍5.04平方公里,相當於466個標準最大的足球場。從奠基到開幕的近兩年時間裏,光明花博會項目建設團隊完成了從設計建設到竣工驗收,從拆遷騰地到策展布展,從一片農田到綠樹成蔭、繁花似錦,任務之艱鉅可想而知。
特別是在任務集中的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42天的超長梅雨季、3次直面颱風、60多天的高温天氣以及創紀錄的寒潮等,都給園區建設帶來多重挑戰。然而,越是艱險,越是奮勇向前。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園區內的全部場館建設、7公頃大棚建設、7萬棵苗木的種植、近2000萬株花卉的培育、60萬噸配生土的生產等,已經全部完成,呈現的不僅是“上海速度”,更是“上海水平”。
一夜之間開花成林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筆下的“詩和遠方”,正在崇明島上成為現實。花博會期間,所有供花任務都由“光明花卉超級工廠”承擔,上海市勞動模範池堅是這裏的負責人,統籌展會期間的2000萬盆花卉的供應。
走進7.4公頃的花博園智能温室大棚,數以萬計的繡球、樹樁月季、芍藥、萱草、超級鳳仙、大花海棠、荷花、菊花等花卉在温室中安靜地生長,等待開園綻放的那一天。池堅告訴記者,為了達到花博會“一夜開花”的景觀效果,花卉組開展多項栽培技術研究,對反季的菊花、荷花、月季、芍藥等開展目標花期調控措施,利用“定植時間”、“摘心技術”、“光週期”、“休眠處理”、“修剪時間”等技術集成,爭取精準實現花博會期間花開滿園。
圖説:花博會花卉組池堅
紅花還要綠葉配,花博會苗木組的現場負責人諸偉琦、蔡臻等,則把自己投入到了植樹造林中。改良土壤、選苗種植、樹木養護,苗木組的工作同樣任務緊,責任重。去年夏天,諸偉琦帶領團隊從南到北走遍全國,引入玉蘭、楓楊、合歡、欒樹,櫸樹,朴樹等多個樹種。入秋後,隨着樹木種類的擴充,苗木供給的增加,現場的種植效率不斷提高,從一天的300棵、400棵,提高到最後600棵、800棵,幾乎一夜成林。
蔡臻長期駐紮在項目現場,始終在施工一線協調指揮工作,經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有人説“憑着他的資歷,完全可以當個甩手掌櫃”。但他始終站在第一線,奔波於協調會和施工現場,確保項目的每一個重要節點計劃按期完成。
站好退休前的最後一班崗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普照大地,花博園區內機器轟鳴聲、人員叫喊聲此起彼伏,共同奏響全新一天的建設樂章。“我馬上到工地,昨天還有幾個事情要和你們協調。”光明集團花博會指揮部項目建設組現場負責人顧冉掛斷手機,戴上安全帽,直奔花博園區施工現場,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圖説:花卉超級工廠
花博會建設任務艱鉅,但技術創新的精品意識卻始終貫穿。世紀館的結構造型為預應力空間雙曲面薄殼,竹藤館則用上了3D打印芯模的噴射混凝土空間曲面殼體一體化成型技術。這些聽上去就技術難度極高的操作,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討、設計、測試、改進、再測試,最終達到了技術突破。
2020年8月退休的光明地產總工程師袁小忠,至今仍在“花博小鎮”的項目現場忙碌。“我是個有農場情結的人,1976年參加工作,職業起點就在腳下這片農場,如今能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是一種圓滿。”
從花博會申辦開始,袁小忠就帶頭規劃設計,現場勘探的身影遍佈農田村落、鄉間地頭。去年退休後,依舊帶領團隊駐紮在崇明島,全力推動花博小鎮的建設,將為與會人員提供住宿、餐飲、會務等服務。“從原點回到原點,這是最好的歸宿。”
新民晚報記者 張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