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還沒解除,我們一家三口大人,兩個孩子已經窩在家裏一個多月了。對於每天都有着滿格精力需要釋放的孩子來説,家裏已經玩幾十遍的玩具,根本安撫不了那焦躁的心。好在孩子愛好做手工,3歲的孩子雖説做不大好看,但每個作品完成後都會歡欣雀躍。
家裏的彩泥已經被消耗完,因為沒辦法出去買,只能想辦法自己做了。用麪粉和色素做出了彩色的麪粉團,正和孩子玩的開心,被婆婆發現了。大發雷霆:“真是浪費!慣成浪費的壞毛病……”,婆婆擔心孩子想要什麼大人就想辦法滿足會慣壞孩子。
婆婆的童年時代,物質上非常匱乏,能吃飽肚子都是奢望,所以導致了婆婆絲毫不能容忍浪費的行為,讓孩子玩麪糰是她完全不能接受的。
什麼是浪費?簡單地説,就是不充分利用、不珍惜、不必要的廢棄資源。
然後我們來看玩麪糰這件事,孩子充分利用了麪糰,做成了很多他喜歡的小動物,等它們晾乾後就是孩子一件件的作品。對照浪費的定義,顯然孩子的行為並不是浪費。
而婆婆為什麼會覺得玩麪糰是浪費呢?是因為感覺孩子利用了資源但並沒有得到預期想要的。孩子把饅頭吃了,不會覺得浪費,因為孩子吃饅頭長身體了。這樣我們才會覺得“物有所值”,因為得到了看的見説得出的好處。一個孩子不停的撕紙,是不是浪費?如果有人告訴你撕紙能提高孩子智商呢,這件事就不再是浪費了,而是開發孩子智商的有意義的行為。
孩子玩麪糰得到了什麼?毫無疑問,孩子得到了快樂。成年人往往選擇性的忽略掉孩子的快樂,認為孩子的快樂不重要,所以麪糰即使給孩子帶來了快樂,還是會覺得浪費。
《人民的名義》裏的大貪官趙德漢,出身農村,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從小窮怕了再也不想過那樣的日子。雖然貪污了很多錢,但一分錢都沒有花,被抓的時候吃的是白水面條就大蒜。
心理學説,童年的經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的童年都是匱乏和沉重,成年後潛意識裏的匱乏感也會充滿生活各處。認為自己配不上使用好東西,即使有錢也沒辦法輕鬆享受生活,享受會令自己愧疚。
過度節約的實質就是太看重錢,這就是內在匱乏感的表現,也是對生活目標的迷失。如果家長過度節約,孩子將來很可能形成吝嗇的毛病,或者因為內心的匱乏感反而對物質有更大的貪慾。
內心充滿匱乏感的人,很喜歡囤積東西,就像我的婆婆,看到了打折的蔬菜、大甩賣的衣服就會買很多,買回來後又不捨得吃不捨得用,完全違背了買它們的初衷,造成了更大的浪費。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盲目的囤積東西“慾壑難填”。節儉本來是一種美德,但過度節儉就是吝嗇了。
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的祖先和前輩也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讓我們去學習和發揚光大。但當今社會,物質生活不斷的改善,我們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面對孩子的需求,無需再用節儉來約束,我們更原意“富養”孩子的內心和精神。而這個“富養”和經濟能力關係不大,取決於父母的心態。
1、坦誠面對孩子的需求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有個8歲的小女孩,本身有了一個書包,三年級開學後她説還想再要一個新書包。媽媽覺得很浪費,就告訴她:“能用就接着用,買多了浪費,有些地方的孩子連書包都用不上。” 顯然媽媽並沒有説服女兒,因為女孩兩天後又提起了買新書包的事,被媽媽拒絕後,女孩反駁媽媽:“為什麼你們大人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面對孩子的需求,滿足還是不滿足?這取決於自己,有能力也原意滿足孩子,那就輕鬆愉快的盡情滿足。如果沒有能力不願意滿足孩子,就坦白告訴他,我們家的條件不允許或是我不捨得在這個上面花這麼多錢。
不要找一些連自己都沒辦法説服的理由去勸孩子,再自欺欺人告訴他這是為了他好。這位媽媽用“有的小朋友用不上書包”為理由拒絕孩子,但她並沒有準備把省下來的書包錢捐給買不起書包的孩子。孩子想要的,可能在父母眼裏並不重要,但在孩子心裏就是他想要的。無論買還是不買,都要尊重孩子的需求。誠意麪對孩子的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麼的純淨容易滿足。
2、對孩子的愛不要吝嗇
尹建莉:“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孩子又特別喜歡某一樣東西,就滿足孩子吧,別委屈她。買某樣東西是否浪費,不能單一的依靠家長來衡量,因為它對你的意義和對孩子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不能簡單的以大人的好惡來決定。”
孩子喜歡吃糖葫蘆,我每次都以對牙齒不好拒絕他,即使他原意每次吃過糖葫蘆就刷牙。有次,又路過了賣糖葫蘆那裏,孩子試探的朝那裏指了指,我爽快的答應了他。他開心的跳了起來,再三確認是不是真的,快樂的像一隻小麻雀。
孩子的快樂是被父母充分的看到並回應,一位網友説的好:“如果我想吃2塊巧克力,可你卻給了我10塊,剩下的8塊都在説着 我愛你。”
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可以傳遞給孩子:你很美好,所以你值得最好的東西。
3、被充分滿足的孩子才會內心豐盈
馬洛斯理論把人的需求分為生理的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五個層次。這五種需求層層遞進,當低層次的需求滿足後,自動向高層次的需求發展。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滿足吃飽穿暖的需求後才能顧及到禮儀和榮辱。孩子也是一樣的,尊重的需求被滿足後,才能向高層次尋求自我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父母在童年滿足了孩子哪方面,孩子在這方面就不會執着,才會去體驗更高層次的需求。物質上被父母及時回應的孩子,人生的追求就不會只停留在賺錢方面;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在將來的婚戀中就有安全感。各方面都被充分滿足的孩子,自然綻放絢爛的一生。
王爾德説: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們愉快。而這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年人在讓孩子愉快這點上,都顯得出奇的吝嗇。就在他們或粗暴,或和藹地奪走那些讓我們愉快的事物時,他們總不忘加上一句,這樣做是為了你好。
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上的豐盛,請收回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和豐盛傳遞給下一代。不要再嘮叨粒粒皆辛苦,也不要再嘮叨自己養家餬口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