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警惕“福島核污水入海”讓環境公害重演

由 都超英 發佈於 綜合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決定在兩年後將福島核電站含氚的處理水排入海洋,並説明這是“出於現實性作出的判斷”。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有保留地支持日本的決定。此舉迅速引起全球的關注。

2011年3月11日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引發海嘯,隨之造成的福島第一核電站堆芯熔燬事故,成為迄今為止全球最為嚴重的核事故之一。事故雖然已過去十年,但收拾殘局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為冷卻堆芯温度,東京電力公司向核反應堆持續注入海水,因此產生了大量高輻射濃度的核污水。日本在這十年裏不得不修建了1000多座儲水設施用於存放源源不斷的核輻射液體,每天產生的核污水從當初的500噸降到當前的140噸。預計到2022年,核污水將達到儲水設施極限容量的137萬噸。東京電力公司不願意繼續承擔沒完沒了的治污支出,日本政府也無力繼續墊付賠償與治污的費用,由此有了上述處理水排入海洋的決定。

實際上,日本政府“作出判斷”的現實性,本身就説明日本有能力、有技術、有條件更好地處理這些核污水。日本政府的專家會議討論過五種處理方法(蒸發、電解、注入地層、水泥固化掩埋、排入大海),最安全的方式是電解並過濾核污水產生氫和氧,只是日本政府認為“太不經濟”、投入太大,選擇直接排入太平洋稀釋是最簡單最經濟的辦法。為何日本明知向太平洋排入巨量的核污水將造成嚴重的海洋環境污染,卻不進行必須投入以阻止污染擴散?這完全可以從日本環境公害治理的歷史中窺視一二。

對近代日本的崛起過程,人們往往只關注其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而忘卻了日本曾經是令人談之色變的“公害大國”。水俁病事件是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害事件”之一。日本氮肥公司正是看中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水俁市才開設建廠,發展成為日本重化工業的龍頭企業,其間它將大量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水直接排放到水俁灣中。1956年,水俁灣附近的民眾因長期食用水銀劇毒的魚,出現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被破壞的“怪病”;1959年,科研人員確認是工廠廢水產生的有機水銀所致,但日本政府假裝指導氮肥公司安裝根本不過濾水銀的淨化設備、稀釋污水後“達標排放”,又積極出面與漁民展開調停。

日本政府沒有采取防污措施,甚至連信息也不公開,極力保護對國家經濟發展居功至偉的重化工業企業,這導致了新潟第二水俁病事件的發生。源源不斷出現的水俁病患者最終於1968年走上街頭抗議,並將日本政府和氮肥公司告上法庭。但他們的維權之路十分艱難且漫長:1995年日本政府表態“解決”水俁病救助問題,到2010年才承諾切實履行救助,在如何認定水俁病上又百般推諉,制定了嚴苛的認定標準,結果只有13.3%的申請認定患者獲得政府認定,遠低於水俁病事件的實際患者數量。

目前,按照日本政府的説法,核污水將會在釋放前被稀釋40倍,能夠大大減輕核污水的濃度,而整個排污過程預計會持續30年的時間。這會不會是當年水俁病發生後,讓氮肥公司稀釋後排污的故伎重演?人們很難消除疑慮。此次的污水將不僅僅威脅日本民眾,還會隨着洋流瀰漫至整個太平洋沿岸國家。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支撐,沒有國際社會組織的第三方考察組來評估此舉對人類社會和地球環境的短中長期後果,不能排除公害重演的可能。

2022年近在眼前。中國社會顯然不能置身於日本“福島核污水入海”事件之外,而需要聯合國際社會、環保組織、漁業組織、海洋組織等,積極組織人員調查福島核電站污水處理情況並公開信息,做好向國際法庭起訴日本政府、東京電力公司的資料準備。民間組織可就日本核污水入海發表評估報告,以便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不受侵犯、保護子孫後代不受核污染威脅盡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