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水潤雄安建新城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綜合

  冬子李

  2017年4月1日一聲春雷:雄安新區設立消息公佈!一霎時,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這片1000多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

  這裏曾經是貧瘠荒涼的黃河故道,這裏曾經是燕趙爭鋒的邊關要塞,這裏曾經是秦郡上谷,這裏曾經是契丹統治的涿鄚州縣,這裏曾經是代代英才叱吒風雲的廣闊舞台!

  就在公元959年,後周英主柴榮率水陸大軍兵鋒北指,數月間收復贏、鄚諸州,把瓦橋關、益津關等地命名雄州、霸州,意欲統一天下,再造中華。可惜天不假年,英雄薄命,柴榮英年早逝,白洋淀周邊一帶最終成為契丹與中原對峙的前沿。

  公元988年,北宋六宅使何承矩來到滄州任節度副使,首次上書提出利用百里水泊抵禦遼兵鐵騎的方案,後來他調任雄州太守後開始徵調軍民一萬八千人,把白洋淀數百澱泊開挖聯通,形成河道貫通、葦田掩映、荷花盛開、稻穀飄香的北國江南景象。可以説,是何承矩打造出了近代白洋淀全新的地理風貌。

  元代以降,北京成為了兩代帝都,白洋淀地區也受到了歷代青睞。清康熙帝一生40次來白洋淀,先後建造了趙北口、郭裏口、端村、圈頭四座行宮並作《白洋湖》:

  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

  流平波不動,翠色滿湖中。

  乾隆也多次來白洋淀巡遊,並寫下大量詩作。他的《鄚州道中四首》中的第三首,把北國水鄉白洋淀的美景描繪得清新秀麗,是乾隆一生幾萬首詩作中比較膾炙人口的一篇。詩曰:

  我愛燕南趙北間,溪村是處碧波環。

  若教圖入橫披畫,更合移來幾疊山。

  白洋淀的一池秀水,滋潤了方圓百里的肥沃土地,也哺育了一代代文武俊傑:元初大儒劉因傳承理學、延續文脈;明末清初大儒孫奇逢開創夏峯北學、聲名遠播;明代忠烈楊繼盛勇鬥權奸、慷慨赴死;明末帝師孫承宗守城盡忠、滿門殉國。

  八年抗戰,還造就了一支水上奇兵“雁翎隊”,面對兇殘日寇,在黨的領導下,白洋淀漁民為了家鄉、為了親人,更為了民族的尊嚴,撐起打魚船,裝上大抬杆,在大澱葦塘間與敵人浴血奮戰,直到日寇投降,演繹出一段光榮的雁翎傳奇!這些紅色故事通過《小兵張嘎》《荷花澱》《新兒女英雄傳》傳遍了大江南北、四面八方,雁翎精神成為前輩們為子孫後代留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永遠繼承發揚!

  雄安新區是因水而建、因人而建、因文化而建,因為這是一片綠色家園、紅色沃土!

  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雄安新區是一座生態之城、創新之城、智慧之城、未來之城,萬畝連片的“千年秀林”栽起來了,“四縱三橫”的公路網修起來了,“容東容西”居民安置區建起來了,“華北明珠”白洋淀亮起來了,隨着北京各大企業、大學、醫院的遷入,各路英才將匯聚到這裏共創偉業,雄安將撣去歷史的漫漫風塵,展開嶄新的一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雄安文化要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標出點、串成線、連成面、建成體的漫長過程。雄安因水而建立,也必將因水而繁榮。水代表着歷史和傳承,水代表着吸納和包容,水代表着智慧和創新。白洋淀的水文化將是雄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説北京文化特色是古都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合,上海文化是西方文化與長江文化的融合,那麼雄安文化的特色將是水鄉文化與平原文化、草原文化與中原文化、鄉村文化與都市文化的融合,雄安將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中獲得飛躍和新生。

  展望未來,雄安新區建設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風雨無阻、日夜兼程。形成新形象、建設新功能、發展新產業、聚集新人才、構建新機制,北城、中苑、南澱,藍天、碧水、綠林,一座美麗、和諧和現代化的新城正在逐步成型。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雄安人,已經在這裏生活了50多年,曾經上千次乘船去白洋淀水鄉採訪,曾經無數次在老鄉家吃飯、聊天,這裏的每一片水土都對我有着滋養之恩、哺育之情,每當騎行在白洋淀畔,看着澱水漸漸變清、水鳥漸漸成羣、魚蝦漸漸稠密、林木漸漸蒼翠,心中就充滿了喜悦和感恩,為我們生逢這樣一個偉大時代而幸運和自豪!也願用手中的筆為雄安新區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我相信,未來的雄安新區,一定會是年輕創業者的樂園,是老年休養者的天堂,是幼兒發育者的搖籃,是全世界人民稱讚和嚮往的地方。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第十屆文聯委員、安新縣作協名譽主席)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