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韓青年故事會線上舉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見習記者 李璇
2021年是中韓文化交流年開啓之年。為推動兩國青年增進友誼、深化合作,8月24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和韓國國際交流財團共同主辦了2021中韓青年故事會。活動由中國青年報社、KAB全國推廣辦公室承辦,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讓中韓近百名青年代表在“雲端”相會。來自兩國的專家學者和青年代表圍繞文化交流、創新創業、非遺傳承等分享了合作交流的精彩故事。
中韓青年迎來新機遇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韓兩國率先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和“快捷通道”,為全世界樹立了合作抗疫的典範,也體現了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係的高水平。如今,兩國正處於新的歷史時期,抓住兩國關係發展新機遇、推進雙邊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的重任,落在了中韓青年身上。
會上,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傅振邦指出,中韓兩國青年迎來經濟合作、文化振興和創新發展的新機遇。希望兩國青年把握是非曲直,堅持正確立場,在團結協作中共同引領潮流、攜手戰勝挑戰,共同譜寫中韓關係絢爛的新篇章,共同構建全球青年命運共同體。
韓國國際交流財團理事金成仁指出,回顧中韓交往歷史,兩國不僅是近鄰,更是不能割捨的重要合作伙伴。他表示,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願與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一道,為加強兩國青年交流合作搭建平台,增進兩國友誼、培育青年力量、促進青年發展。
“通過此次全球疫情,中韓兩國關係更加緊密了,只有在真正困難時刻仍守望相助的,才是真朋友”。韓國成均館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認為,新時代的中韓青年要“一起走”,“在青年交流中,既要可持續發展,也要雙向溝通,成為公共外交的主力軍。希望中韓青年成為相互照耀的鏡子,超越自身的國家和民族,共同思考、共同開創未來”。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非遺作品不僅要用雙手呵護傳承,更需要用雙手創造不同,我們既是傳承者,更是創新探索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雕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青年李根和他的師父、也是他的父親李志剛,帶着國禮“絲路綻放”雕漆賞盤,來到了北京會場。李志剛感慨道,“非遺技藝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要讓更多年輕人蔘與到傳承隊伍中”。
李根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雕漆技藝,他談到,當“絲路綻放”雕漆賞盤被選為2017年第一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的外交禮品後,他們一直思索着如何讓這項傳承千年的“指尖上的瑰寶”在新時期進行創新。“我們在設計上大膽創新,將雕漆工藝與金屬工藝、花絲鑲嵌等進行結合,並第一時間對窨房進行了改建升級,以達到精準控制温度和濕度”。在李根看來,“這是雕漆工藝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也讓青年技術人員得到了寶貴的鍛鍊機會”。
中韓兩國建交以來,文化交流不斷,“漢風”和“韓流”深受兩國青年喜愛,並在國際舞台上交相輝映。如何將本國傳統文化創新傳承下去,成為新時代賦予兩國青年的重要使命。
遠在900多公里之外的韓國分會場上,從小學習韓國傳統樂器牙箏的韓國青年趙仁善講到,她對傳統樂器牙箏的學習始於幼年時代。可隨着流行音樂的興起,諸如牙箏演奏等的傳統藝術越來越不被年輕人接受,趙仁善的演奏舞台也變得越來越小。
如何讓傳統文化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她在分析韓流受歡迎的原因後,創辦了韓國傳統文化交流平台“摩登韓”。“我們把傳統藝術根據五官感受進行了分類梳理,如傳統工藝、音樂、香料、韓服等。”趙仁善介紹,如今平台上已匯聚了150餘位藝術家,“我們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讓更多年輕人瞭解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讓大家對傳統文化更加具有信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認為,中韓文化交流始終“同頻共振”,“對長輩尊重、對家庭重視、在文化傳承上的保護等都是共通的,通過影視作品就可見一斑”。在他看來,韓國綜藝真人秀節目的創新為影視創新作出了貢獻,也為中國節目創新提供了典型案例。“尤其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播上,體驗式真人秀節目的嘗試,讓傳統文化活了起來。”
文化交流搭上互聯網快車
互聯網飛速發展時代,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發生了變化。中韓兩國政府都高度重視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文化交流也搭上了互聯網快車。近年來,中韓兩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被譯配成海外本地語言在互聯網播放,受到兩國青年廣泛歡迎。
在冷凇看來,文化可以有多種不同類型。他談到,如他參與制作的《國樂大典》以講述和選秀方式傳播了傳統民樂,中國第一檔雜技節目《技驚四座》能夠受到歡迎,也得益於雜技是中華文明中的獨有文化品類。“文化是多樣化的,也是垂直化的,期待未來中韓青年能夠推出更多形態創新的文化節目”。
同樣在非遺產業中深耕一項技藝,李根感受到了老一輩傳承者的匠人精神。李根認為,傳承千年的雕漆技藝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中外青年的目光,“希望以雕漆藝術為橋樑,為中韓兩國在傳統文化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上的交流做出貢獻。”
對此,韓國KONA M&E;公司代表方文煥頗有同感。在早前訪問中國北京和西安之後,他就開啓了與中國影視業的跨國合作。但他發現,中韓兩國在節目錄制上有很多不同,“我們有擅長的部分,但對中國理解不足。如何抓住不同國家觀眾的心,我們需要根據觀眾觀看習慣進行調整。儘管遇到過不順暢的時候,但中國團隊的友好協作消除了這些問題”。他希望,未來能製作中韓合作電影,並在全球票房取得優秀成績。
韓國KBS電視台大邱局局長樸晉範提到,作為《超級中國》製片人,他深刻感受到了通過電視內容可以促進兩國文化交流。“作為紀錄片,在韓國收視率達到10%以上可謂前所未有。儘管只是電視節目,但也可以擴展到文化領域,許多韓國人以此對中國有了更多的瞭解。”他説,從第一季推出至今已7年,中國發生更多變化,他希望通過第二部作品“打開中韓交流新局面”。
中韓青年經貿合作大有可為
除文化交流外,科技迅猛發展,也為兩國青年在不斷創新探索合作中,打開了新的機遇。
因曾在蘇州三星電子公司工作,許雲剛和韓國青年企業家結緣多年。2016年他成立了江蘇恆隆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過創新材料研發,叩開了韓國多家企業的合作大門。“材料產業需要日積月累,勇敢嘗試才能在技術上得到突破。韓國合作企業在創新研發上給予我們極大的包容共享,使得我們的產品得以不斷提升品質”。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年初疫情暴發後,韓國同事想盡辦法從當地郵寄來了大批口罩等防疫物資,使得中國工廠可以按照防疫要求順利復工。韓國疫情嚴重時,他們從中國將防疫物資運送至了韓國。“一來一往的兩次防疫物資寄送,是中韓兩國人民之間深厚情誼的縮影,相信未來兩國青年企業家的合作會更加順暢、緊密”。
中韓兩國都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後疫情時代,中韓兩國青年創新合作發展又將迎來哪些新機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莊芮指出,在中國經濟雙循環的新形勢下,高端先進技術、智能製造、智慧農業等融合創新技術的領域,都使得中韓青年經貿合作“大有可為”。
在莊芮看來,隨着高端先進技術的創新發展,農業、先進製造業、服務業、跨境電商等領域都將為中韓青年經貿合作提供機會,“加上兩國在制度上的支持,將為大家創造更多合作保障。對於兩國青年來説,我們有很多事情可做,未來合作空間巨大。”
金成仁指出,中國在無人機、AI、VR技術設備等研發創新上具有非常大優勢,韓國的信息通信技術非常發達,中韓青年在科技創新合作方面合作擁有無限可能。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