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專家談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政治優勢凝聚上下同心之力
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文/田明 陸睿 杜白羽 周思雨)
在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到來之際,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如期實現。
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拉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序幕。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李熙玉、韓國京畿大學教授劉子陽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凸顯了中國的政治優勢,也意味着中國能夠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在經濟發展上實現新的飛躍。
中國式脱貧發揮制度優勢
“這意味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中國有能力往前繼續邁進。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個自我證明的契機。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這一目標的實現對於很多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借鑑意義。”李熙玉説。
李熙玉認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一些與“差距”有關的問題,如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而消除這些差距的最關鍵方法就是要消除貧困。
“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中國政府已經通過諸多政策方面的努力,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我認為,在像中國這樣龐大的國家內開展脱貧工作,並取得如今這樣顯著的成果,對於全世界而言都是意義非凡的。”李熙玉説。
劉子陽認為,中國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解決方案,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在脱貧工作上,用極短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百年的發展歷程。
他説,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展“造村運動”,使用因地制宜的鄉村治理方式,最終基本消滅城鄉差別。韓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村運動”,採用自主協同型的鄉村治理計劃,改變落後的農村面貌,實現了農村現代化。美國在20世紀初開展“城鄉共生型”的發展方案,最終實現了由小城鎮建設帶動鄉村發展。
劉子陽表示,各國的脱貧解決方案各有不同,中國的特色是發揮了中國的政治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形成了上下同心、上下一致、共同行動的磅礴力量。在解決棘手問題、解決大事的關鍵點上充分體現了國家制度優勢。在細節上,精準到位、一個不落的細節把關,也體現了和其他國家在脱貧上的不同。
中國經驗給他國提供借鑑
李熙玉表示,短期內實現“快進式”增長的國家,一般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瓶頸。
而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於克服發展瓶頸具有重要意義。從發達國家角度來看,這意味着中國這一發展中的大國最終成功實現突圍。
從起步較晚的發展中國家角度來看,憑藉這一目標的實現,中國成為它們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時可以參考的一個成功樣板。
李熙玉常年研究中國問題,多的時候一年會出差往返中國30餘次,被認為是韓國的“中國通”。他在回憶有關中國決戰脱貧攻堅的親身經歷時説,自己曾經參訪過廣州市“城中村”改造項目,通過“城中村”的重建實現城市內低收入羣體脱貧的種種努力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重建城市的過程中,‘城中村’的居民並沒有被驅趕出原來所居住的城市,而是通過獲得政府給予的補貼,實現收入的改善後,作為城市的一員留了下來。在這方面,我覺得對於韓國的老舊街區改造工作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李熙玉對記者説。
劉子陽認為,中國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體現了制度的優勢和國家的力量。中國在整體發展經濟的同時,將貧困作為重要問題來解決,是一種兼顧全盤、統籌協調的發展思路,這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驗。他表示,各國的執政黨都應該把公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才是最重要的。“執政黨只有長期不懈地為國民辦事,這個執政黨才可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