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又出了一樁大新聞。
當地時間9月26日,俄羅斯和歐洲之間輸送天然氣的主要管道——北溪1號和北溪2號遭到3處破壞,泄漏區域發生水下爆炸。從航拍圖片看,泄露點猶如在茫茫大海中冒出的巨大窟窿。
“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現場(圖源:澎湃影像)
一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管道損毀事故。
瑞典國家地震台記錄到兩次震動,其中一次達到了2.3級地震水平,震源位置在丹麥博恩霍爾姆島附近。兩次爆炸相距17小時,一次在當地時間凌晨0時左右,另一次在17時左右。很快,丹麥空軍在海上巡邏的F-16戰鬥機就看見了海面泛起巨大浪花。
圍繞此次爆炸,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已就事故原因展開調查。各方一致的觀點是,這是一次“蓄意破壞”。
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建成於2011年,東起俄羅斯維堡,經由波羅的海海底通往德國,是俄羅斯對歐洲的主要輸氣管道。北溪2號則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和5家歐洲公司合作,2021年9月建成,但一直未獲運營許可。
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俄羅斯每年向歐洲輸送約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約佔歐洲天然氣進口量的40%左右。未獲許可的北溪2號每年可輸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23個歐洲國家通過管道獲得俄天然氣。
“北溪”事關整個歐洲大陸的能源安全,難怪各方在事發後第一時間都表示了高度關切。丹麥首相表示,管道泄露很難想象是意外;波蘭總理説,這是一起破壞行為,與烏克蘭局勢升級的下一步有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堅稱,任何對歐洲能源基礎設施的“蓄意破壞”都“不可接受”,歐盟將就此採取“最強烈的回應”。
耐人尋味的是,管道爆炸最大的受損者——德國,這幾日都保持低調。要知道,德國高度依賴俄羅斯能源,現在兩條管道都受損,只剩一條經過土耳其的南溪,那可遠遠滿足不了德國的能源需求。
海底天然氣管道強度很高,一般的破壞傷不了分毫。既然是“蓄意破壞”,那問題來了:誰幹的?
9月14日,在德國盧布明拍攝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相關設施。圖源:新華社
二
目前眾説紛紜。有説是俄羅斯,有説是美國,有説可能是波蘭或烏克蘭,也有説是恐怖分子……
不妨分析一下:
波羅的海水不是太深,也就百八十米,要準確找到管道位置,一口氣按上仨定時炸彈,那就難了。需要弄條船在事發點轉悠十天半個月,就算有圖紙也快不了多少,深潛作業也不是個把小時就能搞定的,況且周圍還有丹麥、瑞典和德國的海上巡邏力量呢。因此,恐怖分子破壞的可能性不大。
要説是俄羅斯,人家能力倒是夠,有圖紙也有潛艇,但沒這必要,因為送氣閥門就在自己手裏呢,關上不就得了?如果費勁搞破壞,還有個問題:爆炸後,管道維修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搞定的,萬一俄歐關係好轉,能正常送氣了,多耽誤一刻就少掙一刻的錢啊。這半年來,俄羅斯一直都警告稱只擰閥門,可沒説炸管道。
不誇張地説,這兩條送氣管道本就是俄歐關係緩和的重要橋樑,現在橋拆了,等於要讓俄歐關係加速惡化。
會不會是美國?美國能力沒的説,上世紀60年代都能跑太平洋中間從幾千米的深水裏打撈蘇聯潛艇。但有沒有作案動機呢?
德國明鏡週刊透露,幾周前聯邦政府就收到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警告,稱位於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道可能會遭到襲擊。
有趣的是,波蘭前外長西科斯基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管道泄露的圖片,還配了一行文字:“謝謝你,美國。”他還轉發了美國廣播公司今年2月的一則推文,當時美國總統稱,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麼就不會有北溪2號……我們將結束它”“我向你保證,我們有能力做到”。
拜登曾公開表示: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麼就不會有北溪2號。圖源:推特
要説是美國乾的,弊端明擺着:歐盟冬天過不安穩,還能不能繼續跟定美國走?歐洲經濟要是因為能源危機大受影響,恐怕整個歐洲都得成為美國的包袱,美國很多第三產業跟歐盟配套,這大市場弄丟了也心疼。
當然,眼見的好處也不少:出口能源、資本收割、產業轉移到美國,更直接的是,讓藕斷絲連的俄羅斯和歐洲能源關係徹底玩完……不過,美方矢口否認,國務卿布林肯説,如果是攻擊和破壞管道,“顯然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即便如此,俄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賈巴羅夫還是發出警告:“如果調查證實美國策劃了‘北溪’爆炸,那局勢將從根本上發生變化。到時候,從美國向歐洲供應天然氣將成為美國人永遠的噩夢。”意思很明白,如果真是美國靠卑鄙伎倆撬了俄羅斯的天然氣生意,那今後美國也別想好過。
明鏡週刊引用德國安全部門的話説,這事很可能是“潛水員或小型潛艇”在管道上安裝了炸藥,只有“國家行為體”才能做到這一點。
牽扯到這麼多國家的切身利益,“北溪”管道爆炸很可能成為“無頭案”。但無論有沒有結果,爆炸都可能對未來歐洲乃至世界格局造成深遠影響。按彭博社的説法,歐洲需要在沒有俄羅斯天然氣的情況下捱過這個冬天。
“石油管道已停止運轉,任何關於莫斯科可能在某個時候重新打開管道的希望都破滅了。同時,天然氣價格還在上漲。”彭博社説。
文/千里巖
編輯/綾波、點蒼
來源:俠客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