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祖國同奮進】
見證環境法治十載進步
講述人: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 竺效
作為一名環境法學者,我有幸見證了中國環境法治近十年來的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重大進步。而拉開此序幕的,正是環境保護法的修改。
2012年8月下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環保法修正案草案後,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一個月內,共收到9572位網民的11748條意見。二審稿提請常委會審議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組織了一次座談會,我受邀與會,會議的重要議題是論證將公眾參與作為環境法基本原則寫入該法。二審稿審議後,草案再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這是我國立法史上首次對立法草案進行二次公開徵求意見,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4年4月,該法高票獲得修訂通過,由此揭開了我國環境法律體系新一輪完善的篇章。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多元共治的環境治理現代化理念逐漸注入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之中。首先在程序上,實現開門立法、民主立法。後續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多部法律起草,以及大氣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護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修訂,都進行了二次公開徵求意見。
追求事前、事中、事後的全流程環保公眾參與的法治保障,則成為近十年來環境法治實踐的目標追求。環境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環保公共事務決策和環境公益訴訟成為立法重點。新環保法首開先河,專章規定“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和《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等規章配套實施。新環保法專條細化了社會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規則;2017年修改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新增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環保則成為“主戰場”。此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還制定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司法解釋、檢察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等配套規則。
全國人大常委會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提出,研究啓動環境法典等條件成熟的法典編纂工作。經過近十年體系完善,法典化應成為完善我國環境法律體系的更高目標。
(光明日報記者劉華東採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01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