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和手機會因為“火”陷入輿論風波,那麼汽車也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
3月28日,深圳市龍華區某個小區的居民樓下停留的一輛小鵬汽車發生了着火事件,引發了眾人的熱議。
根據流露出現場車輛着火的視頻來看,發現不僅車底有大量明火冒出,散發着白煙,而且還傳出一聲爆炸聲響,直到消防人員到達現場後,用了大量的水槍與泡沫滅火劑進行了滅火才將火勢控制住,然而,整輛車被燒得只能做報廢處理。
經車主説明,涉事車型為2019款的小鵬G3,所幸並沒有人受傷。
對於這件事的發生,小鵬汽車也十分重視消費者的權益,將全力配合相關部門進行原因調查,後續協助客户處理相關事宜。
作為造車新勢力中的代表之一,小鵬汽車在國內擁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次小鵬G3的起火事件,必然會對品牌造成不利的影響。
起火事故眾多,並非小鵬汽車一家
因起火、自燃而陷入輿論的不僅僅是小鵬汽車,此前還有特斯拉、蔚來等汽車品牌。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了784萬輛,全國範圍內發生了3000起火災事故。
其中,特斯拉的燃燒事故比較多,小鵬汽車與理想汽車在運輸途中與行駛過程中着火的,而蔚來汽車只有一起碰撞起火事故,且得到了官方的回應。
由此可見,新能源汽車在自燃這塊的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導致車輛起火的除了電池,還有涉水與充電的問題
由於新能源車的行駛需要電池驅動,所以很多人都將自燃起火的矛頭轉向了電池。可是,責任真的全在電池上嗎?
就以比亞迪的刀片電池來説,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經過了最嚴苛的極端測試——針刺實驗,在同等條件下與三元鋰電池、磷酸鐵鋰電池進行測試對比後,後兩者出現了明顯的冒煙現象,而刀片電池不僅沒有冒煙、燃燒,温度還維持在30-60℃。
這就説明,電池本身的安全並不是造成自燃起火的主要原因。
據統計,在絕大多數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中,因碰撞而造成的自燃概率達到80%。
尤其是以高速的狀態行駛的過程中,如果發生碰撞或者受到了劇烈的碰撞後,造成內部元器件容易出現短路就會發生自燃。
另外,造成車輛自燃的還有車輛涉水後導致密封條失效、充電操作不當等原因。
當車輛涉水後內部電池的密封條出現變形,那麼就容易造成電弧擊穿,引發自燃。
當然,過度的充電與充電不及時也會對電池造成一定的損失,很大程度會縮短電池的壽命。
也因此,為了確保充電線在車輛與電源之間的連接,最好是選用適合車輛的電流,因為電流過大或接觸不良都會導致電池過熱而引發自燃。
説到這,肯定就會有人問:是不是純電動車不能涉水,要“蹲點”充電?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不會延續至今。
廠家在設計時肯定就考慮了這些問題,將電動車的防水性能的優化做到最大化,在發佈新車之前就會對電動汽車的涉水測試、充電防水處理、充電時間進行測試,只要不是長期處於極端的環境,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新能源汽車自燃率低於起燃油車,傷害卻很大
考慮到安全,大家肯定會將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進行比較,認為新能源汽車放在那就會着火,不僅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脅,經濟性也不高。
但是,根據全國機動車保有量與自燃事故測算,燃油車的燃燒事故每年按照萬輛單位計算約為2-4起,而新能源車每年按照萬輛單位計算約為0.9-1.2起。
如此看來,新能源汽車的起火率卻是低於燃油車的。
即便如此,從兩者間的起火原理與結果來看,新能源汽車比起燃油車而言,它的“危害性”卻更高。
燃油車起火、自燃主要是因為線路老化、改裝、汽油泄露等引發的。
而新能源汽車多體現在碰撞、電池方面,搭載了鋰電池的純電動汽車在熱失控後會釋放出熱量,短時間內造成短路引發起火,且電池內部的起火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車內人員逃生的時間變得十分倉促。
此外,鋰電池的起火也更具危險性,採用了鋰電池的純電動汽車在起火的時候,火焰温度高達800℃以上,而汽油的温度卻是在400℃左右。
如果要採取明火撲滅的措施,就無法判斷電池內部的反應是否依舊在持續,那麼,復燃的概率就比較高。
結束語:
對廠商而言,銷量固然重要,但必須要建立在安全之上。新能源車本身就不屬於“易燃品”,小鵬汽車自燃這件事間接説明了新能源汽車在研發電池這塊的技術還比較薄弱。若是純電動車依舊這麼“不靠譜”,那麼,消費者肯定會保持遲疑的態度,試想,如果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那還談什麼環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