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羌塘草原,牛糞爐旁;翻出舊算盤,倒上酥油茶,索傑正在算賬。
索傑目前居住在西藏自治區尼瑪縣尼瑪鎮的小康新居。“去年全家的收入項目有點多,總數到現在還不知道,趁着新年新氣象,得好好算算賬。”索傑説,“我平時用計算器,今天的事情比較重要,我還是拿出自己的老本行,用算盤來算賬!”
索傑算的第一筆賬,是牧業收入。
“我家裏有五千多畝草場,還有36頭牛、49只綿羊,現在已經入股合作社。”索傑説,“去年我家從合作社裏分到500多斤牛羊肉、70多斤酥油、40多斤奶渣,還有一萬多元的現金。我保守估算,牧業這一項收入五萬多元。”
第二筆賬,索傑算的是經營性收入。
從草原上搬出來後,索傑利用村委會提供的免費創業場地,發揮自己的縫紉技能,在小康新居開了一家縫紉店,製作藏裝、馬具和帳篷等。依靠精湛的手藝和出色的經營技巧,縫紉店規模不斷擴大,索傑自己忙不過來,就僱用了兩個人前來幫忙。
很快,索傑的這項技能被社區黨支部及居委會發現,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達拉次旺找來了。“我們看到索傑縫紉店的成功,便有了扶持他做大做強,進而帶動其他貧困户致富的想法。跟他商量之後,他欣然同意。”達拉次旺説。
於是居委會購買了40多台縫紉機,創立了民族服裝縫紉製造農民專業合作社,讓索傑負責,帶領20户貧困搬遷户,吸納20名勞力加入。短短三個月,合作社加工製作500多件藏裝,還有700條圍裙、300套馬具等。
“目前縫紉合作社發展不錯,經營近三個月,收入達3萬多元。”索傑説。
第三項收入,索傑算的是各項勞務收入。
目前,索傑的妻子多吉普巴在小區的物業公司擔任保潔員,2020年收入9500元。大兒子扎西石達是合作社的兼職技術員,每年能拿到6000元補貼,閒的時候在縣城當代駕司機,去年掙了6000多元。兒媳拉姆經營了一家藏餐館,去年掙到了三萬多元。
窗外,湛藍的天空萬里無雲,和煦的陽光照耀着大地。室內,牛糞在爐子裏燒得通紅,散發出一種草原上特有的青草味道。算盤噼裏啪啦響,各項收入一項一項累加。
第四項收入,索傑算的是政策性收入。
“首先草場補貼,每月固定有2000多元直接打到銀行卡里。放牧的時候我們還承擔着野生動物保護的職能,每年還有9500元野保員的收入。”索傑説,“我們現在住的這套房子,是易地扶貧搬遷時政府提供的,沒有花錢,這説起來也算是收入了。”
隨着佈滿繭子的手指上下撥動着算珠,索傑臉上已滿是笑意,“這四項再加上日常瑣碎的收入,全年的現金收入有十六萬五千多元,這賬真是越算越開心!”
算完收入,索傑緊接着又把家裏的支出大致捋了一下。
首先是在教育和住房上,大女兒上初中三年級,小女兒上小學三年級,都享受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費用)的政策,基本不花家裏的錢。
“剩下的就是水果和蔬菜支出,給孩子買衣服的支出,手機和寬帶費支出,其他的文化娛樂支出。咱花錢買開心,生活質量也提高了。”索傑説。
索傑家的賬目,在西藏自治區並不鮮見。數據顯示,西藏居民收入持續攀升,消費升級明顯。2020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744元,較2015年增長77.4%;近五年來,西藏農牧民人均消費蔬菜提高23公斤,衣着消費增加584元,交通和通訊支出增加近一倍,人均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167.6%。
正算賬間,多吉普巴端上來一盤撒着白糖的“卡塞”,這是一種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油炸麪食。索傑拿起一塊“卡塞”放入口中,認真地告訴記者,“現在的日子,就跟‘卡塞’一樣。嘿,甜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