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寫同小區產品價差時,扒了一個大社區的案例,也順便多瞭解了一下同類型的產品,發現社區規模對居住也會產生不少影響,因此,今天就來討論一個令很多購房者糾結的問題:買房,選大社區還是小社區?
不同類型社區居住體驗
首先,我們先用概念來劃分一下不同規模社區:
建築面積在10萬平方米以下的社區,稱為小社區;建築面積在10萬-20萬平方米,稱為中等規模社區;建築面積在20萬-30萬平方米,稱為大社區;建築面積在50萬平方米以上,屬於超大規模社區。
我知道這樣的數字概念比較模糊,為了讓大家有更具象的認知,這裏以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故宮為參考,這樣的面積,大概是一個普通中型社區的規模。
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社區規模,是面積在10萬——30萬的大中型社區,也就是社區規模的主流形態。
最常見的大中型社區中,通常都具備必須要的小區配套,比如綠化、運動設施、便民服務等,在這類社區居住生活,各類居住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滿足,差別通常在於享受服務的優質程度,比如配套社區醫院和便利商超規模,又或是花園綠地的大小等。
與之相比,小社區就顯得過分寒酸,比如一些獨棟建築社區,不僅沒有公共綠化,社區道路往往還要和周邊項目共享,一個住在這類小區的朋友就曾抱怨説,想健身運動的時候除了去健身房別無他選,自家小區根本沒條件,在小區散步都侷促。
而超大型社區雖説該有的都有,但問題在於過大了,一些超大型社區能承載的人口規模,可以達到四五十萬甚至更多,相當於一個縣鎮的人口數量,人口夠多足夠熱鬧,但社區環境往往一言難盡,私密僻靜的社區環境基本與你無關,出行上因為社區大也十分受阻。
一個住在廣州祈福新村的朋友,單是每天出家門前往最近不到2公里的地鐵站,就要花費四十分鐘,下班回家也要掐好點等樓巴,用她的話説,每天通勤都像翻山越嶺一樣累。
要對所有小社區説不嗎?
首先我必須要承認,相比於超大型社區,小社區的存在不要太多,特別是在人口規模較多的大型城市中,總有一些零碎地塊需要有人盤整開發,或者是開發商實力有限,只能收小塊地搞建設,這些都是小型社區出現的原因。
當然,有一些“小社區”是不納入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的,那就是小體量開發的豪宅項目,比如深圳東部華僑城天麓、招商領璽、伍茲公寓等高端豪宅產品項目,都是建面10萬平方米以下的小型社區,寒酸的社區居住體驗?對不起這裏沒有。
常見的小型社區,是指那些只有幾十户或者百餘户的獨棟建築的社區,這類社區多數沒有花園綠化和私密的社區環境,物業管理也比較平庸,基本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物業。
買房,除了關心居住外就是考慮價值了,但小社區在本身價值和升值潛力方面,通常也比不過大中型社區。
比如下圖中的這個獨棟小區,在均價9.1萬的片區內,房價僅5.8萬,當然價格跟配套、樓齡等也有一定關係。這個小區非學區房,但對比了旁邊同樣是非學區的小區後,價格依然輸了大幾萬。
在上半年房價走勢向好的深圳,這裏不説平緩保持房價,反而還出現了下跌曲線,剛巧也看過這個社區及周邊幾個項目的我只能説,有居住而無社區,真的叫人愛不起。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一些小社區的小户型產品,因為配套有優質學位或地鐵,反而深受投資客追捧,價格也不同於普通小社區,能跟隨大市上漲。
大社區真香?
不同類型的社區在開發週期上是有區別的,小社區1-3年的開發週期,入市後的漲跌主要看市場,上漲動能偏弱,而大社區的建設週期更長,不同期入市的產品之間,會形成價差,早期購置的住宅可以享受到配套逐步成熟帶來的升值紅利。
另外就是大中型社區應有盡有的生活配套,和宜居的社區環境,飯後運動有跑道,夏季清涼有泳池,都讓生活更舒適。
再者,大中型社區由於規模大,更容易引進好物業,一般知名開發商還有自持的物業維護,封閉社區24小時的安保管理,對比小社區開放的社區環境,怎麼説都安全得多。
如此來看,大社區是真香!
但也不是所有狀況下都更有利。比如在一些大型社區中車位遠不夠供給,城市中心區大社區比較少,距離城市中心區遠的大社區項目的通勤難題。
還有上文提到的超大型社區,由於建設週期長、流動人口多、距離城市核心區遠等各類因素,加大了社區的不穩定性,因此社區房價波動會比較大(下圖紅線走勢),比如多房源在售時會增大議價空間,在大市上漲時大型社區房價反而下跌,整體看來,升值潛力也是比不過大中型社區的。
部分超大社區房價走勢
結
總的來説,大中型社區這種主流形態社區是最佳選擇。
小型社區考慮居住體驗剛需慎入,投資遇到低價筍盤或者優質配套的小社區可以買。
超大社區剛需和投資都建議避開,但遠郊配套完善的超大社區對剛需來説性價比最高,可以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