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公元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中出現了對新加坡最早的歷史記載:當時東吳的船隊在馬來半島的最南端發現了一個叫“蒲羅中”的小島。“蒲羅中”成為了中國史籍中對新加坡最早的稱呼,這比明朝把新加坡稱作“淡馬錫”早了一千多年。1299年三佛齊的一位王子聖多羅伏多摩來到新加坡島建立僧伽補羅國(又譯為新加坡拉)。新加坡的名稱最早就得自於此。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1398年爪哇島的滿者伯夷王朝摧毀了這座中世紀的新加坡城。中世紀的新加坡本土王朝就此滅亡,此後直到現代新加坡國家獨立為止新加坡再沒誕生過獨立的本土政權。18世紀英國在逐漸征服印度次大陸之後就把打開與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的貿易作為下一步的目標。這就要求英國必須在東南亞獲得一個從南亞通往東亞的航路上的中轉站,而新加坡所在的馬六甲海峽恰恰最適合發揮這樣的作用。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僱員斯坦福·萊佛士在新加坡登陸。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新加坡一開始是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從1867年新加坡升級成為英國直接管轄的海峽殖民地。到了19世紀末期新加坡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當時新加坡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殖民當局為促進當地的開發建設就大力吸引外來移民以充實新加坡的勞動力。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的土著民族主要是馬來人,然而在英國殖民時期大量華人和印度人湧入新加坡,同時也出現了來自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移民與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通婚的現象,由此形成了如今新加坡的華裔、馬來裔、印度裔、歐亞混血裔四大族羣。在這一過程中華人逐漸成為新加坡最大的族羣。時至今日華人已佔據了新加坡總人口的74.2%,此外馬來族佔新加坡總人口的13.3%、印度裔佔9.1%、歐亞混血人口占3.4%。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華人的祖先多源自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廣東、海南等省區:新加坡華人中四成左右是閩南人,其次為潮汕人、廣府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不過生活在新加坡的華人不等同於新加坡華人:所謂新加坡華人是指已入籍新加坡的華人,然而除了這些已入籍新加坡的華人之外新加坡境內還生活着來自其他國家的華人。這其中尤其以來自中國以及新加坡周邊的東南亞各國的華人居多。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生活在新加坡的中國大陸華人多以求學為目的,所以大多以年富力強的青年學子為主。這些人中有的學成歸國,也有的選擇留在新加坡並取得了綠卡。這些人在新加坡大多從事科技創新類工作。港、澳、台地區的華人在新加坡多以經商為主,而其中也有不少人是打算以新加坡為跳板輻射其他地區。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由於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新加坡,所以有不少馬來西亞華人常年定居新加坡。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政府一直奉行“馬來人至上”的政策:在各方面對馬來人實行偏袒性政策並限制華人的政治權力。在東南亞各國中泰國華人在自我介紹時往往會説“我是泰國人,我是華裔,祖先來自中國”。很顯然在泰國華人的意識中“泰人”和“華人”這兩種身份分別作為國籍概念和族裔概念並不衝突。然而馬來西亞華人往往會用“他們馬來人”這樣的詞彙形容馬來西亞原住民。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正因為馬來西亞華人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認同度不高,所以生活在新加坡的馬來西亞華人反而能較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圈子。不過生活在新加坡的馬來西亞華人魚龍混雜:既有人從事相對體面的技術與經濟類工作,為生計所迫去做苦力的也為數不少。事實上1963年9月剛脱離英國殖民統治的新加坡一度加入過馬來西亞聯邦,但馬來西亞為維持馬來族在國內的優勢地位最終把新加坡趕出了聯邦。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説完了這些生活在新加坡的外籍華人,那麼接下來我們再説已入籍的新加坡本土華人。新加坡作為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共融的國家實行種族平等治國政策。新加坡並沒在國家體制上賦予華人任何特權,然而華人作為當地的主要族裔客觀上仍佔據優勢地位。新加坡獨立後歷屆政府內閣成員名單中華人都佔大多數:新加坡獨立至今的三任總理均為華人,曾擔任過總統的魏金威、王騰昌、陳慶炎等人也是華人。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第十四屆政府內閣名單為:總統陳炎慶、總理李顯龍、副總理張志賢、國防部長黃永宏、青年部長黃海燕、教育部長黃志明、財政部長黃瑞傑、外交部長維文、宗教事務部長雅國、健康部長顏金勇、國家發展部長黃循財、社會與家庭生活部長陳川仁。這12名內閣成員中華人就佔了十個。與此同時華人在新加坡經濟界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2017年新加坡排名前十位的富豪榜單中有七位是華人。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活躍在文化影視娛樂產業的新加坡華人就更多了:范文芳、立威廉、蔡健雅、孫燕姿、林湘萍、林俊杰、許美靜、鄭秀珍......與此同時新加坡對華人歷史文化傳統的保護也頗為注重:漢傳佛教的信徒在新加坡佔到了總人口的42.3%,誕生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新加坡的信徒佔到其總人口的11%。這兩者相加已超過新加坡總人口的一半。新加坡的大多數菜餚也都是早期華人帶過來的。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人根據當地的食材對這些菜餚進行了改造,雖已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流中餐,但並未失去中餐的風味:豬腸粉、福建面、海南雞飯等具有強烈中餐特色的菜餚在新加坡仍比比皆是。隨着新一代華人的湧入使東北菜、四川菜等菜餚也開始在新加坡流行起來。農曆新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中元節、冬至等華人傳統節日都被保留下來,而且其中一些傳統節日還是新加坡的法定公眾假期。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在新加坡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都是公共年假。聖誕節一過大街小巷和商業區就換上了中國傳統的春節盛裝,大大小小的紅燈籠高高掛起,年畫也貼了出來,一片喜氣洋洋。牛車水各個中國傳統式的店鋪裏買年貨的人絡繹不絕,大街小巷更是播放着傳統的新年歌曲。每逢過年在新加坡總能見到肉乾店前排着長長的隊伍,由此可見新加坡人對這種食物的喜愛程度,這也催生了林志源、美珍香、胡振隆等老字號肉乾店。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大年初一廟宇門前總是人山人海,因為所有人都希望能在第一時間上新年的頭一炷香,據説這能帶來全年的好運。直到1973年以前新加坡政府為避免危險而推行煙花爆竹禁放令,但同時又不希望沖淡年味、保證人們能夠熱鬧地歡度春節,於是就組織了盛裝的羣眾遊行會,並取名“ChingayParade”(妝藝大遊行)。發展到今天妝藝大遊行已不單單是新加坡華人慶祝新年的重頭戲,也成為了新加坡一年一度最盛大、最熱鬧的嘉年華狂歡節,演出日期通常定在農曆新年後的第二個週五和週六的晚上。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本就是被馬來西亞踢出聯邦後被迫獨立建國的。當時李光耀曾説過:“馬來西亞像休妻一樣拋棄了新加坡”。獨立後的新加坡身處馬來人腹地之中,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自然安全警覺性頗高。為此新加坡始終正視族羣問題: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國民只有在需要提到自己的族裔時才會自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而在平時所有族裔一律稱對方為“新加坡人”。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政府把每年的7月21日定為“種族和諧日”,以此提醒新加坡人應不分種族、語言和宗教團結一致為新加坡做貢獻。新加坡華人由於人口多以及客觀環境確實佔有優勢地位,但在新加坡的國家制度設計中是沒賦予華人任何特權的。事實上新加坡政府有時為照顧少數族裔的情緒還會對華人有一些限制:新加坡政壇長期以來儘管實際上被華人佔據,但當內閣成員中少數族裔人數過少時還是會在下一屆內閣中進行調整。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新加坡獨立時當地華人一度主張以漢語為官方語言,但新加坡政府為避免造成族羣分化仍將英語定為“第一語文”。有人認為新加坡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是排華之舉,這其實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新加坡第一大族裔就是華裔,政界、商界精英階層也幾乎都出自華裔,難道還能自己排斥自己不成?事實上新加坡以英語為“第一語文”是為維繫國內各族裔之間的團結。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從1987年起新加坡逐步統一了語文源流學校,時至今日新加坡已沒華校、英校之分,所有學生不分種族都以英語為“第一語文”。與此同時為確保新加坡華人能保留自己的母語文化又在所有學校推行中文教學,所有新加坡華人都需要將華語作為母語學習。中文教學的延續使一般的新加坡華人都能夠講或閲讀中文書籍。事實上母語教學並非單純針對華人,新加坡對馬來裔、印度裔公民也都開展母語教學。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最後在這個問題上千萬不要情緒化地去看待:新加坡在國內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在本質上是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至於新加坡在國際外交中的定位始終是以本國利益為導向的。指望以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就必然會親近同樣以華人為主的中國是不切實際的。中國在發展與新加坡的外交關係時仍將秉承我們一貫的外交原則,不要因為一些情緒化的衝動而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想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75 字。

轉載請註明: 華人在新加坡的社會地位如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