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版店招”引爭議:基層治理需少些折騰|新京報快評
此前,成都一排商鋪招牌被換成了拼音版。圖/視頻截圖
“成都一排門店招牌被改成拼音版”一事這兩天引發廣泛關注。據極目新聞報道,近日,四川成都某店主稱,包括她家商鋪在內的一排商鋪招牌被換成了拼音版,對生意產生一定影響。6月26日,事發地一名商户告訴記者,附近商户只有7家是這種情況,已經有一年多時間。對此,轄區牛市口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部門將會製作臨時中文標牌進行更換。
當地目前正在對此事進行糾正,這是一個正向的進展。然而,需要引起反思的是,這種荒唐的做法當初是如何通過決策的,個案背後又暴露出基層治理過程中,哪些值得警惕的共性問題?
此事之所以在社交平台上引發廣泛的討論,除了人們對當事店主予以同情外,歸根結底還是輿論對一些基層治理過程中出現的“一刀切”做法的不滿。尤其是在一些“小事”上,少數基層工作人員似乎“管得太多、服務太少”,甚至有時候做出一些違背常識的事,讓人看了哭笑不得。
根據目前的報道來看,諸如換店招這種事情,很可能事先並沒有經過充分的意見徵求和論證。而且,按照涉事街道工作人員的説法,“統一起來是為了美觀”。只是為了“統一起來美觀”,就讓商鋪主人放棄自己精心設計的特色招牌,究竟是以誰的審美為標準的,這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作為商業社會的必備要件,店招以何種方式存在,其實也是以一種細節性的形式體現着一個地方的營商環境和基層治理水準。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後,其中所暴露的關於營商環境和基層治理方面的相關問題,顯然需要引起重視。
事實上,對於一些地方特色極為明顯的城市,很多店招在命名和展現形式上本就擁有自身特色。它們或是以接近方言的形式表達,或是以當地人所熟知的某種習慣命名,以增加店鋪辨識度。因此,這些店招某種程度上體現着一個地方的特色。
這就是很多人為何不喜歡“統一店招”的原因所在。畢竟,為什麼街道説一句“為了美觀”就能讓店家統一招牌,讓人們生活的熟悉環境一夜之間“大變樣”?這種決策和執行的隨意性令人不適。
況且,美和審美本就是多元的,“統一的拼音版店招”究竟美不美觀也沒有一個標準。按照常理,商鋪招牌只要符合相關安全規定,大可不必對其他地方限制太多。這些內涵顯然需要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和決策人員予以瞭解,並踐行於基層社會的治理過程之中。換言之,基層治理少點折騰,把勁兒用在關鍵處,才是正途。
撰稿 / 新京報評論員 馬小龍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