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祭祀”—傳統節日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

近幾年,因受疫情影響,人們時常處於居家隔離狀態,“雲辦公”、“雲會議”、“雲聚會”等新詞也層出不窮,幾經達到了“萬物皆可雲”的程度。且每年清明之際各地也紛紛出台相關管控措施,暫停組織羣體公祭活動,倡導由公益集體代為祭掃,或鼓勵民眾選擇“雲祭祀”等文明祭掃方式。

其實最近幾年來,全國上下都在提倡移風易俗,大力推動文明祭祀模式。且綠色低碳的祭掃方式在很多地方也已經蔚然成風。但還是有很多人對“雲掃墓”“雲祭祀”難以接受,很大一個原因是“儀式感”,或者説人們更希望通過比較隆重的方式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和敬意。但殊不知在傳統的祭祀活動中,每燃燒1公斤紙質祭品,就要產生2.5公斤左右二氧化碳,全國算下來,每年傳統燒紙祭祀的碳排放量是相當驚人的。且排放的大量害物質,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

“網絡祭祀”—傳統節日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

一開始很多“清明雲掃墓”、“清明祭掃”、“雲墓園”這些平台,是為了給在疫情期間犧牲的抗疫英雄們建立紀念館,讓更多人認識他們,同時給因為受疫情影響的人們提供一個可以在線上祭拜逝者,寄託哀思的平台。但現下,隨着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髮展,網絡祭祀平台日趨完善,不僅功能強大且儀式感滿滿。免費創建的紀念堂裏,用户可隨意上傳已故親人的照片和簡介,還可選擇多種祭祀供品進行祭奠懷念,簡單方便,十分好上手。像該行業知名的“思念堂”網上祭祀平台,就只需通過搜索微信公眾號“思念堂”就可以在線操作。

“網絡祭祀”—傳統節日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

總的來説,其實線上的“雲掃墓”和墳前祭拜並不衝突。如果你正好有時間有精力,那你完全可以按照傳統的方式去墓地祭掃。但有些人和至親相隔千里,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到墳前哀悼盡孝,但他們仍想盡一份心,於是在線上建堂,紀念逝者,這也不失為一種表達心意的方式。況且“雲祭祀”改變的只是形式,並未改變祭祀的真正 內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29 字。

轉載請註明: “網絡祭祀”—傳統節日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