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林日 青 木 環球時報記者 劉彩玉 陳青青 任重】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7日發佈一份500多頁的年度報告。報告涉及中國的方方面面——鼓吹減少與中國的商業關係,要求限制美國在華投資,“憂慮”兩國經濟相互依賴,就香港治理等大放厥詞。該機構特別針對台海議題提出一系列所謂“建議”,鼓動加強台灣防衞能力,強化對大陸軍事威懾。總之,報告內容充斥對華敵意。這一點也不奇怪。這個“委員會”在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前由美國國會授權成立,被認為是美國最敵視中國的機構之一。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該報告內容充斥着虛假信息和惡意誹謗,實質上反映出該機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無知和偏見。一名熟悉情況的中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每年都發表報告,本身沒多少價值,但在當前氛圍下,報告可能會被一些反華議員利用,從而通過立法影響到中美關係。兩天前,中美元首舉行了一場世界矚目的視頻會晤,各方普遍給予積極評價,有人認為這是中美關係改善的“起點”,有人稱兩國進入和緩的“新時期”。但美國國內顯然有人不希望世界太平,依然在搞“以台製華”。用美國前財長保爾森17日的話説,如果中美不能穩定關係,世界將走向“非常危險的境地”。
老牌反華機構炮製“年度報告”
美國國會所謂跨黨派諮詢機構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的最新報告,涉及美中全球競爭、台灣議題,以及對過去一年美中經貿關係、美中安全、政治和外交關係及香港議題進行的專門“審議”。香港《南華早報》18日稱,報告分析中國面臨的挑戰,包括收入不平等、對西方技術依賴及海外日益增長的“不信任”,建議採取若干舉措“威懾”大陸“入侵”台灣,“這份措辭強硬的報告反映出,美國政界對中國的動機越來越不信任”。
據“美國之音”等媒體報道,報告共551頁。談到美中經貿關係時,報告説,儘管美中政治摩擦不斷,許多美國公司仍致力於中國市場。但雙邊貿易失衡局面正恢復到美國政府2018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税前的水平,美國流向中國的資本也在增加。USCC副主席羅賓·克利夫蘭稱,她擔心美國對中國的投資資助了敵手。
USCC宣稱,這種經濟上的相互依賴令人“擔憂”,應該對美國在中國的投資施加限制,並限制投資者購買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的能力。它還建議成立一個由國防部長擔任主席的跨機構技術轉讓審查小組,以認定哪些是關鍵技術,並指導商務部實施相關的出口管控。
《華爾街日報》稱,在這份報告出爐前,美中元首舉行了一次旨在緩解緊張關係的線上會談,報告凸顯拜登政府在遏制強大對手方面面臨的挑戰。USCC的“委員”們來自商界、勞工界、學術界和政界,並與全職專業人員一起進行研究,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長期高級助理巴塞洛繆是“委員會”主席。報道稱,該機構一向以強硬的對華觀點聞名,隨着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成員以及國會兩黨都在徵求該“委員會”的政策建議,其觀點“找到了主流受眾”。
“這個‘委員會’不是什麼了不得的機構,裏面有一些老牌鷹派成員,給國會議員做過助理。”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過去,它的報告出來,華盛頓沒人看。但現在的整體氛圍跟過去不太一樣,該機構提出這些東西,美國兩黨鷹派人士還是比較高興的,相當於有人替他們發聲。值得注意的是,該機構的報告可能會對國會立法產生影響,一些反華議員會把這個報告當槍使。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8日表示,USCC年復一年炮製所謂的涉華報告,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美關係。美方有關機構應該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順應時代潮流和世界各國人民的期盼,多栽花,少栽刺,多做有利於中美互信和合作的事情。
“台海無論風雲如何變色,都不會讓‘台獨’得逞”
在USCC長篇累牘的報告中,有關台灣的説法尤其受關注。路透社18日稱,在台海緊張加劇之際,USCC的年度報告宣稱,迫切需要採取措施,加強美國軍事威懾力的可信度,以應對任何潛在的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侵略”。報告稱,國會應授權並撥出資金,以便台灣購買防衞物品,為在印太部署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等提供資助,並增加用於監視該地區的經費。
報告認為,解放軍已經或接近擁有“入侵”台灣的能力,美國政策缺乏清晰度可能會導致威懾失敗。如果大陸在美國政治和軍事反對下依然成功“征服”台灣,這會為其成為亞洲主導力量奠定基礎,而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將減弱。
USCC的鼓動顯然會加劇對抗,令局勢更加緊張。這與外界的期待相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7日出席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大幅增加與台灣接觸,中國大陸增加考驗台灣的空防能力,而台北當局在護照上印“台灣”字眼,這些舉動引起懷疑、緊張和焦慮。李顯龍認為,雖然不太可能“一夜之間爆發戰爭”,但目前存在出現“意外”或“誤判”的可能。
這兩天,拜登有關台灣的表態引發熱議。在中美元首視頻會晤期間,拜登重申不支持“台獨”。瑞士《新蘇黎世報》稱,就台灣問題,中美雙方主要使用了外交語調。美方領導人糾正了之前的言論,承認美國的傳統對台政策裏沒有對台灣的保護、擔保。
連日來,焦慮的台當局頻頻以美方聲明中未見相關表述為由,誣稱大陸“刻意誤導”會晤涉台內容。但16日晚,拜登明確重申“不鼓勵台灣獨立”。這是對當天稍早他與媒體談話內容的澄清。有分析稱,拜登談台灣用詞不準後修正已非首次,但這次未由幕僚澄清,而是他親自説明。
信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反華現在在美國是政治正確,對華政策決定對台政策,所以美國會繼續打“台灣牌”。但拜登政府還不至於在台灣問題上玩火,不會像特朗普那樣瘋狂,至少知道有些紅線不能過。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台前“總統”馬英九18日表示,中美“破冰”值得肯定,尤其拜登特別説不支持“台獨”,這對台灣有重要意義,對兩岸和平也有重要意義。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週刊》稱,北京“一箇中國”核心利益被拜登尊重,反對“台獨”,在歷史上凝結為里程碑,展示台海無論風雲如何變色,都不會讓“台獨”得逞。這是歷史不可逆轉的趨勢,也是“習拜會”釋放的重要信息。
李顯龍:中美是“連體雙胞胎”
自中美元首舉行視頻會晤以來,兩國關係走向引發熱議。李顯龍在談及台海問題的同時,也對“習拜會”發表看法。他表示,儘管一次會晤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兩位領導人見面並“坦誠交談”是件好事、至關重要。他還駁斥美中“脱鈎”、可能出現一個擁有兩個獨立經濟體的世界的説法,稱中美為“連體雙胞胎”,彼此相互依存。
同一場合,美國前財長保爾森也稱,美中峯會是向正確方向踏出一步,如果兩國不能穩定關係,世界將走向“非常危險的境地”。保爾森提到,需要有機制來避免兩個經濟體之間的部分脱鈎,因為這將導致一場危機。他説,全面的金融脱鈎不可能,部分脱鈎也可能使美中與世界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機影響。與中國“分離”還將削弱美國作為全球領導者的地位,損害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在觀察人士看來,無論如何,中美關係正進入一個緩和階段。媒體紛紛報道的中美放寬對來自對方國家記者的限制是最明顯的例子。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稱,這是兩國關係緩和氛圍下在個別領域取得的首個實質性突破。此外,BBC援引澳新銀行的研究報告分析説,現階段中美兩國都不希望有不必要的外部風險,兩國元首會晤為後續的貿易談判鋪平了道路,接下來的談判中,美國可能會軟化對華貿易措施。
18日,在中國商務部舉行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新聞發言人束珏婷表示,兩國元首成功舉行視頻會晤,為中美兩國關係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中美經貿領域溝通確定了基調。下一步,經貿團隊將認真落實。
德國《時代週報》評論説,中美之間的衝突不容易解決,但或許可以進行管理,而元首會晤是一個開始。世界上兩個最強大的國家之間已經積累了很多衝突,其中包括兩國都在擴大軍備。最近美國與澳大利亞達成建造核動力潛艇的協議,美國與其印太盟國和夥伴之間的軍事合作正在加強,中國在擴大海軍和核武庫。然而,正是中美之間的競爭將塑造未來幾十年的全球政治。“因此,美中首腦的交談永遠不會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