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人工控制漫灘補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量創歷史新高

7月16日,剛剛於前一天協助完成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收尾工作,保護區黃河口管理站站長嶽修鵬和站所的工作人員便開始了保護區迎潮面護坡的修補巡查。“這次補水量比較大,難得讓這片濕地‘喝飽’,加固護坡是讓這來之不易的黃河水長時間存續最好的保證。”嶽修鵬告訴記者,黃河口管理站下轄的區域裏有3個閘口開閘,生態補水面積10萬畝左右,今年大面積淡水的滋養,將讓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增加,濕地功能更加完備。

日前,隨着黃河汛前調度大流量洪水的持續下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補水工程隨之全面啓動。自6月26日8時保護區生態補水口門北岸1號閘開始過流進水以來,保護區域生態補水工作歷時17天,9個閘口累計補水1.32億立方米,是歷年來保護區補水量最大、送水最快、範圍最廣的一年,創保護區歷年補水量新高,並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漫灘補水。

“實施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促進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舉措。”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副縣級幹部耿沛華説。今年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指導幫助下,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借勢黃河大流量過水的有利時機,科學調度、全力組織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工作。

為給這次歷史最強補水營造最為優越的補水環境,保護區堅持早規劃、早行動,科學編制了《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水系連通規劃(2019—2030年)》,組織實施了黃河口管理站濕地修復一期工程、大汶流濕地修復一期工程、四河故道生態恢復試驗項目一期工程等濕地修復項目,逐步構建科學合理的取、蓄、輸、用、排水系格局;還提前對21座引水閘、節制閘進行維護保養,清淤疏浚進水渠道38.7公里,並對進水薄弱環節提前做好預案,落實好責任人和施工機械,實現了搶引搶蓄,能蓄盡蓄。

在補水期間,保護區與黃河河口管理局建立了協調聯動機制,實行分片包乾、各負其責,並多次召開調度會議,每天溝通補水進展情況,及時解決上游河段阻水等問題,暢通信息,形成強大合力,確保了補水工作的順利開展。

據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今年黃河大流量過水達到24年來最大流量,保護區立足搶引、搶蓄,經過多方努力,刁口河故道水頭僅用5.5天進入保護區,比以往最快時間縮短了16.5天;大汶流、黃河口管理站在6月30日引水口最大流量就達到了19.5m3/s。不僅如此,今年保護區還首次實現了人工控制漫灘補水,清水溝流路兩側漫灘補水面積達到18萬畝。“由於近年來黃河水量偏小,流路固化,保護區進水量小,一些地勢較高的濕地補水機會較小,土壤改良的速度就會相應減慢,” 嶽修鵬告訴記者,今年黃河大流量過水,實施漫灘補水的條件比較好,一些類似於鹼蓬草等生長於高地的植被借力此次補水得到充分的淡水養護,有利於今秋 “紅地毯”大面積的生成。

記者瞭解到,通過多年持續不斷的生態補水和濕地修復工程的實施,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生態功能顯著增強,區內鳥類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再現了“鳥類國際機場”的壯美景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中國黑嘴鷗之鄉”。截至目前,保護區每年觀測到的遷徙、越冬、繁殖的鳥類達600萬隻,幾乎每個季節都有超過100萬隻鳥類在這裏棲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濕地生態格局的構建,極大地促進了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健康,生物多樣性的不斷提高,為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示範區、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也提供了足夠保障。(賈瑞君 李廣寅 商雅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0 字。

轉載請註明: 首次人工控制漫灘補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補水量創歷史新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