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都説,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自私了,感恩意識越來越淡薄。隨之對應的是,整個社會的人情味也越來越少,一副冷漠姿態。
是啊,明明生在一個物質豐富、關愛充足的社會與家庭之中,為何反倒不如之前被散養大的孩子那樣會感恩呢?我們的孩子是不是病了?得了“自私病”。
除了把父母的辛苦養育視作理所應當之外,老師們也反映傳授給孩子知識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曾經有媒體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問卷,主要是考察孩子對於父母的瞭解程度。
裏面的問題都是類似:父母的生日是哪天?父母平時感到最煩惱的事是什麼?你最愛最尊敬的人是誰?對你人生中影響最大的人是誰?父母每天下班後為你做了什麼?你給父母買過生日禮物嗎?是否幫父母做過家務?
結果發現,幾乎很少有孩子瞭解父母的生日、年齡以及希望與煩惱,而在最愛、最尊敬和最有影響力的人選上,有35%的比例選擇的是體育或影視明星,甚至選擇黑勢力老大的比例都要比選擇父母的比例高。
得知此結果的家長也深感悲傷,他們記得孩子的一切小事和細節,卻沒想到孩子對自己毫不在意。
01孩子得“自私病”的原因1)家庭缺乏界限感
中國的家庭關係中普遍缺乏界限感,這類現象在近幾十年間尤為明顯,無論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都是如此,對另一個個體管得太多,把大家的生活都混在一起。
比如孩子吃什麼穿什麼,和誰在一起玩,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選文科還是理科,應該學什麼專業,都在父母的管控之下。孩子其實沒有自我行為意識,活得就像一個提線木偶。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別説感恩了,他們甚至會為了自由而反抗家長。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1位,自己的付出最多,物質上的享受卻最低。被捧在手心裏的孩子,自然無法注意到父母的需求。下面的這些生活場景,大家應該都覺得很常見。
公交車上年邁的老奶奶帶着孫子,此時一位年輕人看老人年邁便讓出座位,結果奶奶對孫子説道“:寶寶你坐吧”,孩子心安理得地坐下,老奶奶則繼續扶着扶手,如枯藤般的手上青筋爆出。
大人們忙着做家務,孩子剛想伸手幫忙,父母便説道:你去寫作業吧,把學習弄好比什麼都強,家裏的事不用管。
孩子外出給他人造成困擾,剛被批評幾句,家長就忙着庇護:他還是個孩子,不懂事,別跟他計較。
另外,孩子也是極其敏感的,如果父母能發自肺腑覺得感動,孩子也會認為自己做出的感恩行為有意義。當他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用,全世界都欠他的時候,才是最危險的。2)學校太注重功利性
在高考這根指揮棒下,學校也開始注重效率,教育變得越來越功利,升學率成了首要任務,轉而忽略了本身的育人功能。
學校和老師都把重點放在抓成績上,無暇他顧,自然也就忽略了品格培養。
3)社會利益至上
如今是網絡時代,來自各個渠道的信息在未經篩選的前提下,就暴露在了孩子面前。
而其中的影視、網絡乃至媒體等各種媒介利益之上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也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這種大環境是很難改變的。在社會轉型期,所有人的身上都存在着濃厚的功利氛圍。
再者,扶摔倒老人反被訛這樣類似的案件,讓大人們人心惶惶,表現在孩子身上感恩意識就更加混淆了。
其實孩子會患上自私病,就來源於生活中的一切薰陶和折射,家長再不加重視,這樣的病態會越來越嚴重。
02解決自私,要培養感恩意識如今正值假期,與其給孩子報各種補課班,不如治治他們的“自私病”,這才是對以後人生真正影響深遠的東西。
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認為,練習感恩是一種簡單易行,且能持續提高幸福感的方式。一個孩子如果懂得感恩,就不會自私自利。但要想真正培養起這項意識,首先從教養方式上家長就要做出改變。
1)滲透到日常點滴之中
父母在向孩子付出之餘,也要多跟他談談自己的辛苦和煩惱。比如工作上遇到了什麼,或者最近覺得哪方面的負擔比較重。
不要覺得孩子太小,不能向他灌輸負面能量,其實平等溝通才是消彌隔閡的最好方式。
孩子如果不懂得父母的不易,自然會覺得一切索取皆是理所應當。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節日都可以作為感恩教育的載體。可以接受來自大人的禮物,但一定要表示感謝和回報,父親節、母親節送禮物,教師節也要幫孩子製作手工賀卡。
還能借助某個具體的事件,引導孩子回憶曾經在類似的場合下,有哪些人為自己做過哪些事、付出了什麼?
此外,還可以引導孩子記錄感恩日記。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所説,負面事件的能量遠比正面事件來得更加頑強,這是由大腦特性決定的,對壞事孩子們的表現會更加敏感。2)適當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現在大多是“421”結構,6個大人寵愛着一個孩子,因而對孩子的要求基本都是有求必應,唯恐自己做不到讓孩子不開心。
但正是這種無原則、無界限的寵愛,會讓孩子下意識認為家庭中最好的東西就應該給他,從而以自我為中心,忽視周圍所有人的想法和感受。
其實對孩子的那些無理要求適當拒絕,才是真正對他成長負責任的做法。縱容了孩子的第一次無理取鬧,他就會知道這種方式奏效,從而變本加厲。
父母不妨在拒絕的時候問問他:你覺得你這個要求應該被滿足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可以先想一想你是否為這個家庭做出過什麼貢獻。
除了日常生活的必須物品之外,家長還可以採取勞動換物資的方式,讓孩子通過付出得到收穫。
永遠不要覺得孩子太小,現在開始為時尚早。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從此刻開始,才能真正邁出第一步。
有時候,父母放手才是對自己和孩子最慈悲的方式。父母的焦慮過重,也會將這種負面情緒投射在孩子身上,到最後親子關係越來越遠,孩子開始反抗,父母也會抱怨不已。
一個家庭是否幸福,源於家長能否做好情緒管理,能否分清自己與孩子之間的界限。
當孩子知道並不是自己的每個要求都應該被滿足,想要獲得十分就要先付出十分之時,感恩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這樣的孩子還擔心他會得“自私病”嗎?
假期在即,空閒時間一大把,多讓孩子做做家務吧!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育孩子眼光一定要放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