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美國最主要的對手是自己

從2018年起,美國先後出台多個戰略報告,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對手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實踐上,美國一些政客毫無道理、毫無底線地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打壓,不斷挑釁中國核心利益。中美關係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挑戰。

中國真的是美國最主要的對手嗎?美國可能還真沒想清楚。

眾所周知,近十幾年美國是十分不爽。經濟上虛多實少、頭重腳輕,貧富差異日益擴大,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飲鴆止渴的財政金融刺激政策成為“續命”藥方。政治上民主制度日益蜕化為黨派惡鬥和利益集團牟利的工具,權力分割與制衡異化為“否決政治”,政府部門機構頻頻關門,國家治理能力日益衰落。社會上人口結構正發生嬗變,族羣對立加劇,階級矛盾深化,極端事件頻發,民粹主義氾濫。理念上陷入多重糾結,在左還是右、現實主義還是理想主義、開放還是封閉、效率還是公平、單邊主義還是多邊主義、理性民主還是極端民粹、“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價值觀還是多元文化中反覆徘徊。還有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爭泥潭,讓美國勞民傷財,難以自拔。美國的發展進入瓶頸,領先的優勢逐漸縮小,焦慮感不斷上升。

美國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究其原因是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設計和運行出了問題,是短視逐利的必然結果。曾經提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的美國知名政治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美國走錯了方向。美國的問題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變革最需要的是戰略的遠見和壯士斷腕的勇氣。當下的美國有的是變革的願望而缺乏變革的意志。短視、逐利、浮躁和自負仍在美國大行其道。迴避矛盾,內禍外引成為當下美國最主要的政策選項。更有一些人藉機把中國渲染成主要對手甚至敵人,為謀求一己之私利大開方便之門。

自己生病,別人吃藥,打壓中國就真能使美國變得更好、讓美國再次偉大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美國發動貿易摩擦,僅2019年一年美國民眾就為此多支付了500億美元的關税,但美國的對外逆差卻沒有明顯減少,製造業迴流也是寥寥無幾。將疫情甩鍋於中國,卻沒有改變美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敗塗地的現實。在疫情的衝擊下,美國經濟創造了二戰以來最大跌幅,國家債務大幅躥升,美元地位一降再降。美國一些政客挑起意識形態鬥爭,製造中美人民對立,卻沒有改變美國治理衰敗、社會矛盾深化的現實。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抗議浪潮仍然綿綿不絕。美國一些政客見不得別人比自己更優秀,罔顧自由公平精神,假借無妄之名,以舉國之力去打壓、甚至是打劫中國企業,不僅威脅到自己企業的財路,讓自己道義盡失,也使其他國家開始有意識地疏離美國,在和中國脱鈎的同時,也在被世界脱鈎。

美國要看清,當下美國最主要的對手是自己,將中國打造成對手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是在國內的“坑”還在不斷塌陷的同時,又在國外給自己挖了個新“坑”,是把戰略資源投入到錯誤的方向,只能讓自己顧此失彼,越陷越深,真不知道美國如何會冒出如此清奇的思路。美國更要看清,面對橫衝直撞、蠻橫無理的美國,中國將作出堅定而又理性的回應,不會掉進美國挖的“坑”。美國不知己也不知彼,抓不住主要矛盾,為打壓中國不惜付出“成比例代價”的思維非常危險,只會得不償失。

回顧中美關係發展歷史,可以用“合則兩利、鬥則俱傷”8個字精闢概括。中美關係正常化之後,中美合作給美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為美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兩國經貿關係支撐了美國260萬個就業崗位,平均每年為每個美國家庭節省了850美元的生活成本,美國企業每年在華盈利超過500億美元。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撰文指出,中國消費經濟復甦,幫助一些美國公司抵消了因疫情蔓延銷售嚴重下滑造成的損失。中國已成為不少美國公司的“避難所”。

時代在進步,中美關係回不到過去,也並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向對抗。中美都是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完全可以本着建設性的態度、創造性的精神,相互尊重,求同化異,合作共贏,將中美關係推向更高水平。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2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日報刊文:美國最主要的對手是自己 - 楠木軒